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脚手架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3.1 脚手架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2 常用脚手架简介 | 第13-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悬挑脚手架基本理论及应用现状 | 第22-36页 |
2.1 悬挑脚手架的定义及组成 | 第22-23页 |
2.2 悬挑脚手架的分类 | 第23-26页 |
2.2.1 按悬挑承力结构的材料划分 | 第23-24页 |
2.2.2 按悬挑承力结构的承力形式划分 | 第24-26页 |
2.3 悬挑脚手架的应用优势 | 第26页 |
2.4 计算理论研究 | 第26-30页 |
2.4.1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理论 | 第27-28页 |
2.4.2 悬挑脚手架计算理论 | 第28-30页 |
2.5 施工现场悬挑脚手架应用现状调研 | 第30-34页 |
2.5.1 调研项目脚手架应用情况 | 第31-33页 |
2.5.2 脚手架安全调研分析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悬挑脚手架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58页 |
3.1 构造体系及设计计算 | 第36-47页 |
3.1.1 立杆间距和步距 | 第37-40页 |
3.1.2 剪刀撑的布置 | 第40-41页 |
3.1.3 连墙件的设置 | 第41-43页 |
3.1.4 扫地杆的设置 | 第43-44页 |
3.1.5 型钢悬挑梁的选型 | 第44-46页 |
3.1.6 一次悬挑高度 | 第46-47页 |
3.1.7 设计计算 | 第47页 |
3.2 材料质量 | 第47-51页 |
3.2.1 钢管材料性能 | 第48-49页 |
3.2.2 初始缺陷 | 第49-51页 |
3.3 施工技术 | 第51-53页 |
3.3.1 杆件的搭设 | 第51-52页 |
3.3.2 型钢悬挑梁的固定 | 第52页 |
3.3.3 卸载体系的设计 | 第52-53页 |
3.4 施工现场管理 | 第53-56页 |
3.4.1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 第53-54页 |
3.4.2 人员素质 | 第54-55页 |
3.4.3 安全防护 | 第55页 |
3.4.4 检查验收 | 第55页 |
3.4.5 安全费用的投入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悬挑脚手架安全性评价模型研究 | 第58-76页 |
4.1 悬挑脚手架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8-59页 |
4.1.1 悬挑脚手架安全性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 第58-59页 |
4.1.2 悬挑脚手架安全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59页 |
4.2 悬挑脚手架安全性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59-63页 |
4.2.1 构造体系及设计计算的评价标准 | 第60-61页 |
4.2.2 材料质量的评价标准 | 第61页 |
4.2.3 施工技术的评价标准 | 第61-62页 |
4.2.4 施工现场管理的评价标准 | 第62-63页 |
4.3 悬挑脚手架安全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3-66页 |
4.3.1 层次分析法 | 第63-64页 |
4.3.2 区间层次分析法 | 第64-66页 |
4.4 基于灰色欧几里德关联理论的评价模型 | 第66-69页 |
4.4.1 建立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的可行性 | 第66页 |
4.4.2 建立灰色相对欧几里德加权关联度评价模型 | 第66-69页 |
4.5 实例验证 | 第69-74页 |
4.5.1 工程资料 | 第69页 |
4.5.2 权重的确定 | 第69-71页 |
4.5.3 灰色相对欧几里德加权关联度的计算 | 第71-73页 |
4.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悬挑脚手架安全预警管理研究 | 第76-84页 |
5.1 预警管理系统的总体思路 | 第76页 |
5.2 预警管理系统的对象 | 第76-77页 |
5.3 预警管理系统的工作内容 | 第77-81页 |
5.3.1 预警分析 | 第77-78页 |
5.3.2 预控对策 | 第78-79页 |
5.3.3 应急预案 | 第79-81页 |
5.4 预警管理系统的实现 | 第81-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