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以上海祁连小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的来源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目标定位 | 第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作用 | 第12-13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3.2 课题研究的作用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1.6 研究的方法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概述 | 第19-25页 |
2.1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居住区 | 第19页 |
2.1.2 景观设计 | 第19-20页 |
2.2 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 | 第20-21页 |
2.2.1 缺乏地域性 | 第20页 |
2.2.2 缺乏人性性 | 第20-21页 |
2.2.3 忽视本土物种的利用 | 第21页 |
2.3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2.3.1 共享性原则 | 第21页 |
2.3.2 人性化原则 | 第21-22页 |
2.3.3 主题性原则 | 第22页 |
2.3.4 本土化原则 | 第22页 |
2.4 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概述 | 第25-33页 |
3.1 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3.1.1 地域 | 第25页 |
3.1.2 文化 | 第25页 |
3.1.3 地域特色 | 第25页 |
3.1.4 地域文化 | 第25-26页 |
3.2 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 | 第26-28页 |
3.2.1 自然要素 | 第26-27页 |
3.2.2 人文要素 | 第27-28页 |
3.3 地域文化的特征 | 第28-29页 |
3.3.1 历史性特征 | 第29页 |
3.3.2 民族性特征 | 第29页 |
3.3.3 区域性特征 | 第29页 |
3.4 地域文化的价值 | 第29-30页 |
3.4.1 传承价值 | 第29-30页 |
3.4.2 文化价值 | 第30页 |
3.4.3 民族价值 | 第30页 |
3.4.4 美学价值 | 第30页 |
3.5 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30-33页 |
第四章 上海的地域文化在祁连小区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 第33-51页 |
4.1 上海的地域文化 | 第33-40页 |
4.1.1 上海的自然要素 | 第33-34页 |
4.1.2 上海的人文要素 | 第34-40页 |
4.2 上海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 | 第40-46页 |
4.2.1 地域文化造型元素的提取 | 第40-43页 |
4.2.2 地域文化色彩元素的提取 | 第43-45页 |
4.2.3 地域文化材质元素的提取 | 第45-46页 |
4.3 地域文化元素在居住区景观中的设计手法 | 第46-49页 |
4.3.1 提炼 | 第47页 |
4.3.2 隐喻 | 第47-48页 |
4.3.3 再现 | 第48-49页 |
4.4 地域文化在居住区景观中的设计原则 | 第49-51页 |
4.4.1 顺应地域气候 | 第49页 |
4.4.2 因地制宜 | 第49-50页 |
4.4.3 选用乡土植物 | 第50页 |
4.4.4 运用地方材料 | 第50页 |
4.4.5 彰显地域文化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方案设计 | 第51-139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1-54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51-52页 |
5.1.2 用地规模分析 | 第52页 |
5.1.3 场地周围环境分析 | 第52-53页 |
5.1.4 场地现状分析 | 第53-54页 |
5.1.5 建筑分析 | 第54页 |
5.2 总体概念 | 第54-56页 |
5.2.1 创作构思 | 第54-55页 |
5.2.2 设计理念 | 第55页 |
5.2.3 设计原则 | 第55-56页 |
5.3 总体设计 | 第56-71页 |
5.3.1 总平面 | 第56-57页 |
5.3.2 鸟瞰图 | 第57页 |
5.3.3 空间分析图 | 第57-58页 |
5.3.4 停车位分析图 | 第58页 |
5.3.5 生态理念分析 | 第58页 |
5.3.6 地形理念分析 | 第58-59页 |
5.3.7 栽植理念分析 | 第59-60页 |
5.3.8 规划设计构思 | 第60-61页 |
5.3.9 功能分区 | 第61-62页 |
5.3.10 园区命名 | 第62-63页 |
5.3.11 交通分析 | 第63-64页 |
5.3.12 空间层次分析 | 第64页 |
5.3.13 人流方向分析 | 第64-65页 |
5.3.14 竖向设计 | 第65-66页 |
5.3.15 绿化设计 | 第66-68页 |
5.3.16 铺装设计 | 第68-69页 |
5.3.17 入口设计 | 第69-70页 |
5.3.18 无障碍设计 | 第70-71页 |
5.4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 第71-135页 |
5.4.1 舂乐园 | 第71-75页 |
5.4.2 玉翠园 | 第75-78页 |
5.4.3 窗拓园 | 第78-82页 |
5.4.4 江怡园 | 第82-88页 |
5.4.5 古井园 | 第88-91页 |
5.4.6 沪喧园 | 第91-95页 |
5.4.7 石碾园 | 第95-99页 |
5.4.8 吟库园 | 第99-102页 |
5.4.9 倚磨园 | 第102-106页 |
5.4.10 观纸园 | 第106-110页 |
5.4.11 紫竹园 | 第110-114页 |
5.4.12 灯碧园 | 第114-118页 |
5.4.13 车坐园 | 第118-121页 |
5.4.14 思陶园 | 第121-124页 |
5.4.15 独轮园 | 第124-126页 |
5.4.16 念婆园 | 第126-130页 |
5.4.17 韵图园 | 第130-133页 |
5.4.18 月鼓园 | 第133-135页 |
5.5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 第135-139页 |
5.5.1 灯具设计 | 第135-137页 |
5.5.2 座椅设计 | 第137页 |
5.5.3 指示牌设计 | 第137-139页 |
第六章 毕业设计总结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