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1-12页 |
1.2.2 影响雷暴发生的因素 | 第12-13页 |
1.2.3 雷暴的预报研究 | 第13-14页 |
1.3 存在问题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2.1 资料 | 第16-17页 |
2.2 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甘肃省雷暴的气候特征 | 第18-25页 |
3.1 甘肃省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8-20页 |
3.2 甘肃省雷暴日的EOF分析 | 第20-21页 |
3.3 甘肃省雷暴初、终日分析 | 第21-22页 |
3.4 甘肃省雷暴日周期分析 | 第22-23页 |
3.5 小结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河西走廊代表站雷暴特征 | 第25-36页 |
4.1 军队观测与地方观测的雷暴气候特征 | 第25-28页 |
4.2 河西走廊代表站雷暴变化 | 第28-34页 |
4.2.1 年代际变化 | 第28页 |
4.2.2 年际变化 | 第28-29页 |
4.2.3 年变化 | 第29-30页 |
4.2.4 周期特征 | 第30-32页 |
4.2.5 日变化 | 第32-33页 |
4.2.6 其他特征 | 第33-34页 |
4.3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河西走廊雷暴发生的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 | 第36-47页 |
5.1 影响甘肃雷暴日主要模态的环流成因 | 第36-40页 |
5.2 影响河西走廊典型地区雷暴发生的主要天气系统 | 第40-46页 |
5.2.1 高空冷槽型 | 第40-42页 |
5.2.2 蒙古冷涡型 | 第42-43页 |
5.2.3 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型 | 第43-44页 |
5.2.4 横切变线型 | 第44-46页 |
5.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河西走廊雷暴发生的物理量诊断 | 第47-53页 |
6.1 沙氏指数 | 第48-49页 |
6.2 K指数 | 第49-50页 |
6.3 △θse | 第50页 |
6.4 垂直风切变 | 第50-52页 |
6.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七章 总结论和讨论 | 第53-5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53-54页 |
7.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54-55页 |
7.3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A | 第59-60页 |
附录B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