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P-H无线局域网安全快速切换协议的分析与实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无线局域网概述 | 第8-11页 |
·无线局域网组成结构 | 第8-9页 |
·无线局域网移动终端管理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技术分析 | 第14-28页 |
·IEEE 802.11i安全标准 | 第14-18页 |
·无线局域网安全框架 | 第14-15页 |
·IEEE 802.11i安全过程 | 第15-18页 |
·IEEE 802.1x认证协议 | 第18-21页 |
·IEEE 802.1x提出的背景 | 第18-19页 |
·IEEE 802.1x的体系结构 | 第19页 |
·端口控制原理 | 第19-20页 |
·IEEE 802.1x的认证过程 | 第20-21页 |
·RADIUS协议 | 第21-23页 |
·AAA概述 | 第21-22页 |
·RADIUS协议特点 | 第22-23页 |
·可扩展的身份验证协议(EAP) | 第23-26页 |
·EAP协议的结构 | 第23页 |
·EAP认证过程 | 第23页 |
·EAP的特点 | 第23-24页 |
·EAPOL消息的交互过程 | 第24-26页 |
·802.1x安全性分析 | 第26-28页 |
·802.1x的安全性问题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切换协议对比与分析 | 第28-44页 |
·IEEE 802.11i中的预认证安全切换技术 | 第28-30页 |
·预认证安全切换过程 | 第28-29页 |
·预认证切换的问题 | 第29-30页 |
·CAPWAP协议 | 第30-31页 |
·HOKEY协议 | 第31-33页 |
·IEEE 802.11r协议 | 第33-34页 |
·一种新的安全切换协议 | 第34-40页 |
·WSP-H无线安全切换协议的特点 | 第34页 |
·协议初始接入过程 | 第34-37页 |
·快速切换协议 | 第37-39页 |
·密钥体系结构 | 第39-40页 |
·安全快速切换协议对比分析 | 第40-44页 |
·协议切换性能比较 | 第40-41页 |
·协议安全性能比较 | 第41页 |
·协议的实用性比较 | 第41-44页 |
第四章 WSP-H安全切换协议的实现 | 第44-72页 |
·协议的开发环境 | 第44-47页 |
·系统的总体构架 | 第44-45页 |
·开发平台 | 第45-47页 |
·协议数据的封包方式 | 第47-55页 |
·RADIUS数据包 | 第47-49页 |
·EAPOL消息封装 | 第49-50页 |
·WSP-H协议的数据包格式 | 第50-55页 |
·RADIUS服务器端的设计与实现 | 第55-62页 |
·总体框架 | 第55-56页 |
·主要数据结构 | 第56-58页 |
·EAP模块 | 第58-60页 |
·pake模块 | 第60-61页 |
·hmk模块 | 第61-62页 |
·客户端和AP端的设计与实现 | 第62-72页 |
·客户端的总体框架 | 第62-63页 |
·客户端的状态机 | 第63-66页 |
·客户端的主要函数接口 | 第66-67页 |
·AP端的总体框架 | 第67-69页 |
·AP端的详细实现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2-80页 |
·实验环境 | 第72-73页 |
·实验结果 | 第73-79页 |
·客户端运行界面 | 第73-76页 |
·服务器端调试信息 | 第76-77页 |
·认证流程数据包分析 | 第77-79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0-82页 |
·工作总结 | 第80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