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城市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1-12页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13-29页 |
2.1 生态城市理论 | 第13-20页 |
2.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1.3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 第15-16页 |
2.1.4 生态城市评价的国内外研究 | 第16-20页 |
2.2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0-25页 |
2.2.1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页 |
2.2.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2.2.3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量分析 | 第21-22页 |
2.2.4 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2.5 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 | 第23-24页 |
2.2.6 生态足迹法的改进 | 第24-25页 |
2.3 能值分析理论 | 第25-29页 |
2.3.1 能值分析理论的概念与原理 | 第25-26页 |
2.3.2 能值分析的方法步骤 | 第26-27页 |
2.3.3 能值分析法的应用 | 第27页 |
2.3.4 能值分析法的评价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方法研究 | 第29-37页 |
3.1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与改进 | 第29-30页 |
3.2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 | 第30-37页 |
3.2.1 能值与生态足迹互换基础的建立 | 第30页 |
3.2.2 能值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30-33页 |
3.2.3 能值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33-34页 |
3.2.4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方法验证 | 第37-53页 |
4.1 模型验证的说明 | 第37页 |
4.2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 | 第37-42页 |
4.2.1 传统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37-38页 |
4.2.2 传统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38-42页 |
4.3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 | 第42-48页 |
4.3.1 能值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42-46页 |
4.3.2 能值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46-48页 |
4.4 模型的验证 | 第48-53页 |
第五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 | 第53-77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3-54页 |
5.2 模型的账户分析 | 第54-69页 |
5.2.1 自然账户 | 第54-55页 |
5.2.2 生物产品账户 | 第55-59页 |
5.2.3 能源账户 | 第59-63页 |
5.2.4 初级工业产品账户 | 第63-66页 |
5.2.5 废弃物账户 | 第66-68页 |
5.2.6 虚拟产品账户 | 第68-69页 |
5.3 模型的指标分析 | 第69-73页 |
5.3.1 人均生态盈余或赤字 | 第69-72页 |
5.3.2 万元GDP的生态足迹 | 第72页 |
5.3.3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 第72-73页 |
5.3.4 生态协调性指数 | 第73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5.5 相关对策 | 第74-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