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问题缘起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5页 |
1.3 论文标题及释义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1 基础资料方面 | 第19-20页 |
1.5.2 理论研究方面 | 第20页 |
1.5.3 实践应用方面 | 第20页 |
1.6 研究技术及框架 | 第20-24页 |
1.6.1 研究技术手段 | 第20-21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特征分析 | 第24-52页 |
2.1 滨江工业遗产形成 | 第24页 |
2.2 滨江工业遗产基础数据 | 第24-26页 |
2.2.1 滨江工业遗产数量 | 第24-25页 |
2.2.2 滨江工业遗产历史分期 | 第25-26页 |
2.2.3 滨江工业遗产功能类型 | 第26页 |
2.3 滨江工业遗产风格技术特征 | 第26-29页 |
2.3.1 传统材料建筑风格 | 第27-28页 |
2.3.2 现代材料建筑风格 | 第28-29页 |
2.4 滨江工业遗产空间形态特征 | 第29-51页 |
2.4.1 近代工业变迁背景 | 第29-33页 |
2.4.2 当代城市开发影响 | 第33-34页 |
2.4.3 黄浦江滨江工业空间形态特征 | 第34-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现状问题及城市对其诉求 | 第52-73页 |
3.1 滨江工业遗产的生存现状 | 第52-53页 |
3.2 滨江工业遗产开发及保护现状 | 第53-60页 |
3.2.1 滨江工业遗产登录数据不足 | 第53页 |
3.2.2 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缺陷 | 第53-60页 |
3.3 滨江景观空间现状 | 第60-66页 |
3.4 城市对滨江工业遗产的价值诉求 | 第66-70页 |
3.4.1 城市对滨江工业遗产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诉求 | 第66页 |
3.4.2 城市对滨江工业遗产经济社会价值的诉求 | 第66-67页 |
3.4.3 城市对滨江工业遗产生态景观价值的诉求 | 第67-70页 |
3.4.4 城市对滨江工业遗产人性空间价值的诉求 | 第70页 |
3.5 国外城市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启示 | 第70-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的共生策略 | 第73-110页 |
4.1 共生策略的提出 | 第73-75页 |
4.2 实现共生的技术策略 | 第75-99页 |
4.2.1 滨江城市规划层面 | 第76-81页 |
4.2.2 滨江城市设计层面 | 第81-90页 |
4.2.3 工业遗产本体保护与改造层面 | 第90-99页 |
4.3 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实践——新华码头保护与改造 | 第99-109页 |
4.3.1 项目背景 | 第99-100页 |
4.3.2 设计研究 | 第100-102页 |
4.3.3 共生策略的提出 | 第102-106页 |
4.3.4 具体设计 | 第106-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110-11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附录一 | 第116-121页 |
附录二 | 第121-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