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综述 | 第21-2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9-31页 |
第2章 中外忠诚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 第31-61页 |
2.1 中国传统忠诚思想的历史与现实解读 | 第31-42页 |
2.1.1 忠与诚的由来 | 第31-36页 |
2.1.2 中国传统忠诚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36-38页 |
2.1.3 中国传统忠诚思想的现实解读 | 第38-42页 |
2.2 西方忠诚理念综述 | 第42-43页 |
2.2.1 城邦忠诚理念 | 第42页 |
2.2.2 神权政治下的忠诚理念 | 第42-43页 |
2.2.3 专制制度下的忠诚理念 | 第43页 |
2.2.4 社会契约精神中的忠诚理念 | 第43页 |
2.3 马克思主义忠诚观的演进与发展 | 第43-47页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忠诚观 | 第44页 |
2.3.2 中国共产党人对忠诚观的继承与发展 | 第44-47页 |
2.4 国外忠诚品质的培育解析 | 第47-55页 |
2.4.1 忠诚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首要训令 | 第47-50页 |
2.4.2 忠诚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价值 | 第50-54页 |
2.4.3 忠诚是现代职场的生存法则 | 第54-55页 |
2.5 忠诚品质培育的借鉴与启示 | 第55-59页 |
2.5.1 西方忠诚理念与中国传统忠诚思想的差异性 | 第55-56页 |
2.5.2 国内外忠诚思想的精神实质 | 第56-58页 |
2.5.3 国外忠诚理念的局限性 | 第58-59页 |
2.5.4 对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启示 | 第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3章 国防生忠诚品质结构探析 | 第61-81页 |
3.1 国防生思想政治品质结构 | 第61-65页 |
3.1.1 国防生思想政治品质结构主要构成 | 第61-63页 |
3.1.2 国防生思想政治品质的结构关系 | 第63-64页 |
3.1.3 忠诚品质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 第64-65页 |
3.2 国防生忠诚品质结构 | 第65-69页 |
3.2.1 政治信仰 | 第65页 |
3.2.2 献身精神 | 第65-66页 |
3.2.3 职业操守 | 第66-67页 |
3.2.4 意志品格 | 第67-68页 |
3.2.5 执行能力 | 第68页 |
3.2.6 诚信人格 | 第68-69页 |
3.3 国防生忠诚品质结构基础 | 第69-74页 |
3.3.1 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69-70页 |
3.3.2 革命理想信念 | 第70-71页 |
3.3.3 爱国主义情感 | 第71-72页 |
3.3.4 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72-73页 |
3.3.5 集体主义精神 | 第73-74页 |
3.4 国防生忠诚品质界说 | 第74-79页 |
3.4.1 国防生群体特殊性 | 第74-75页 |
3.4.2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界定 | 第75-76页 |
3.4.3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形成过程 | 第76-77页 |
3.4.4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基本特征 | 第77-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81-103页 |
4.1 基础理论 | 第81-86页 |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81-82页 |
4.1.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 第82-84页 |
4.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第84-86页 |
4.2 人才理论 | 第86-89页 |
4.2.1 人才教育理论 | 第86-88页 |
4.2.2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与人才理论的契合 | 第88-89页 |
4.3 思想认同理论 | 第89-93页 |
4.3.1 思想认同内涵 | 第90页 |
4.3.2 思想认同的效力判准 | 第90-91页 |
4.3.3 个体思想认同的促进 | 第91-93页 |
4.4 教化理论 | 第93-99页 |
4.4.1 传统教化理论的考察与借鉴 | 第95-97页 |
4.4.2 化育路径思考 | 第97-99页 |
4.5 实践经验 | 第99-102页 |
4.5.1 军队优秀管理经验 | 第99-101页 |
4.5.2 优良传统的继承 | 第101-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现状 | 第103-121页 |
5.1 国防生忠诚品质现状调查 | 第103-109页 |
5.1.1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主流 | 第103-104页 |
5.1.2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不良表征 | 第104-109页 |
5.2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实践探索 | 第109-111页 |
5.2.1 强化忠诚品质的理性支撑 | 第109-110页 |
5.2.2 夯实忠诚品质的情感基础 | 第110页 |
5.2.3 内化外在的忠诚行为标准 | 第110-111页 |
5.2.4 完善忠诚践行的机制条件 | 第111页 |
5.3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114页 |
5.3.1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不够 | 第111-112页 |
5.3.2 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 第112-113页 |
5.3.3 培育方法不够科学灵活 | 第113页 |
5.3.4 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 | 第113-114页 |
5.4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影响因素 | 第114-120页 |
5.4.1 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5.4.2 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5.4.3 网络信息时代大众文化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5.4.4 家庭环境的主客观影响 | 第119页 |
5.4.5 国防生个性倾向性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6章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模式研究 | 第121-153页 |
6.1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原则 | 第121-125页 |
6.1.1 理论灌输原则 | 第121-122页 |
6.1.2 价值引领原则 | 第122-123页 |
6.1.3 资源借鉴原则 | 第123-124页 |
6.1.4 实践体验原则 | 第124-125页 |
6.2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内容 | 第125-132页 |
6.2.1 从军报国教育 | 第125-126页 |
6.2.2 忠于职守教育 | 第126-128页 |
6.2.3 军人品德教育 | 第128-129页 |
6.2.4 硕炼成才教育 | 第129-131页 |
6.2.5 健康人格教育 | 第131-132页 |
6.3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方法 | 第132-137页 |
6.3.1 在政治上严格要求 | 第133-134页 |
6.3.2 在思想上积极引导 | 第134-135页 |
6.3.3 在行为上点滴规范 | 第135-136页 |
6.3.4 在作风上反复锤炼 | 第136-137页 |
6.4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途径 | 第137-142页 |
6.4.1 以管理为载体实现全方位有效覆盖 | 第138-139页 |
6.4.2 以文化为载体赋予全新的时代涵义 | 第139-140页 |
6.4.3 以活动为载体突出教育的实践功能 | 第140-141页 |
6.4.4 以传媒为载体树立鲜明的舆论导向 | 第141-142页 |
6.5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环境 | 第142-147页 |
6.5.1 全民重视的社会环境 | 第142-143页 |
6.5.2 德智并育的高校环境 | 第143-144页 |
6.5.3 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 | 第144-145页 |
6.5.4 品质固化的军营环境 | 第145-147页 |
6.6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保障机制 | 第147-152页 |
6.6.1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组织保障 | 第147-148页 |
6.6.2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队伍保障 | 第148-149页 |
6.6.3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制度保障 | 第149-150页 |
6.6.4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激励保障 | 第150-15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结论 | 第153-156页 |
附录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