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圈针光整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织针表面光整的概况 | 第13-14页 |
1.3 光整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光整加工技术的概述 | 第14-15页 |
1.3.2 光整加工技术的分类 | 第15-17页 |
1.4 本课题主要解决问题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4.1 本课题主要解决问题 | 第17-18页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移圈针表面质量要求 | 第19-25页 |
2.1 移圈针工作原理 | 第19-22页 |
2.1.1 移圈针的成圈过程 | 第19-21页 |
2.1.2 移圈针的移圈过程 | 第21-22页 |
2.2 移圈针不同部位质量要求 | 第22-24页 |
2.2.1 针钩 | 第22页 |
2.2.2 针杆和齐肩部位 | 第22-23页 |
2.2.3 针舌及山头 | 第23页 |
2.2.4 扩圈片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移圈针整体抛光的研究 | 第25-38页 |
3.1 抛光设备与试样 | 第25-27页 |
3.1.1 抛光设备 | 第25-26页 |
3.1.2 抛光液及磨料 | 第26页 |
3.1.3 移圈针原材料 | 第26-27页 |
3.2 抛光工艺参数优化 | 第27-32页 |
3.2.1 磨料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 第27-30页 |
3.2.2 转盘转速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3 抛光时间的确定 | 第32页 |
3.3 整体抛光效果 | 第32-37页 |
3.3.1 机械抛光对移圈针表面粗糙度的细化作用 | 第32-33页 |
3.3.2 去毛刺和棱边光滑倒圆作用 | 第33-35页 |
3.3.3 对其它表面缺陷的去除作用 | 第35页 |
3.3.4 对外观质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5 机械抛光对移圈针尺寸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移圈针局部光整工艺的探索 | 第38-45页 |
4.1 针钩 | 第38-40页 |
4.1.1 针钩的表面褶皱 | 第38页 |
4.1.2 针钩内侧面光整加工探索 | 第38-40页 |
4.2 齐肩部位 | 第40-44页 |
4.2.1 齐肩部位的冲压痕迹 | 第40页 |
4.2.2 齐肩部位光整加工探索 | 第40-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移圈针局部电解抛光工艺研究 | 第45-56页 |
5.1 电解抛光工艺研究 | 第45-51页 |
5.1.1 电极的设计 | 第45-46页 |
5.1.2 电解液的选择 | 第46-47页 |
5.1.3 温度的选择 | 第47-48页 |
5.1.4 电极间隙的选择 | 第48-50页 |
5.1.5 工作电压的选择 | 第50-51页 |
5.1.6 时间的确定 | 第51页 |
5.2 移圈针局部抛光结果 | 第51-54页 |
5.2.1 针钩电解抛光 | 第51-53页 |
5.2.2 齐肩电解抛光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移圈针齐肩部位光整磨削加工研究 | 第56-63页 |
6.1 磨削光整加工 | 第56-60页 |
6.1.1 夹具的设计与制作 | 第56-57页 |
6.1.2 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57-59页 |
6.1.3 砂轮的修整 | 第59-60页 |
6.2 光整磨削加工效果 | 第60-62页 |
6.2.1 表面形貌 | 第60-61页 |
6.2.2 尺寸精度 | 第61-6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