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Cry51Aa1晶体形成特点及新杀虫基因cry65Aa1的克隆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语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2页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介第11页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蛋白的发现、分类及其多样性第11-13页
    1.3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Cry蛋白晶体的形成第13-15页
        1.3.1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蛋白一级结构与晶体形成的关系第13-14页
        1.3.2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辅助蛋白与Cry蛋白晶体形成的关系第14-15页
    1.4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的抗癌蛋白家族Parasporin第15-20页
        1.4.1 Parasporin的发现第15-17页
        1.4.2 Parasporin的结构和特性第17-18页
        1.4.3 Parasporin的活性第18-20页
    1.5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新cry基因的克隆策略第20页
    1.6 研究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Cry51Aa1晶体蛋白一级结构与晶体形成的关系第22-4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34页
        2.1.1 菌株与质粒第22-23页
        2.1.2 主要培养基第23-24页
        2.1.3 生长条件第24页
        2.1.4 本研究中用到的寡核苷酸引物第24-25页
        2.1.5 试剂和仪器第25-27页
        2.1.6 DNA操作第27-30页
        2.1.7 SOE-PCR第30-31页
        2.1.8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转化子的筛选鉴定第31-33页
        2.1.9 晶体蛋白样品的制备、SDS-PAGE第33页
        2.1.10 晶体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检测第33-34页
        2.1.11 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的光学显微镜观察第3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4-43页
        2.2.1 Cry51Aa1晶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特点第34页
        2.2.2 Cry51Aa1两端截短突变体的构建第34-37页
        2.2.3 Cry51Aa1两端丙氨酸扫描突变体的构建第37-40页
        2.2.4 Cry51Aa1两端分别截短10个氨基酸后不能形成菱形晶体第40页
        2.2.5 第300-305位氨基酸对菱形晶体的形成不是必须的第40-41页
        2.2.6 第2-10和297-299位氨基酸对菱形晶体形成是必须的第41-43页
        2.2.7 第2-4、5-7位的氨基酸突变为丙氨酸使其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第43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43-46页
第三章 新型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65Aa1的克隆第46-6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6-50页
        3.1.1 菌株与质粒第46页
        3.1.2 主要培养基及生长条件第46-47页
        3.1.3 本研究中用到的寡核苷酸引物第47页
        3.1.4 试剂和仪器第47页
        3.1.5 供试昆虫第47页
        3.1.6 DNA操作第47-48页
        3.1.7 SOE-PCR第48页
        3.1.8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转化子的筛选鉴定第48页
        3.1.9 晶体蛋白样品的制备和SDS-PAGE第48页
        3.1.10 晶体蛋白的定量第48页
        3.1.11 苏云金芽胞杆菌芽胞的计数第48-49页
        3.1.12 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的光学显微镜观察第49页
        3.1.13 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49页
        3.1.14 晶体蛋白的毒力测定第49-5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0-60页
        3.2.1 cry65Aa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50-52页
        3.2.2 Cry65Aa1异源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2-54页
        3.2.3 Cry65Aa1与ORF1共表达能形成蛋白晶体第54-55页
        3.2.4 Cry65Aa1的表达及晶体形成需要ORF1的帮助第55-58页
        3.2.6 Cry65Aa1的毒力测定第58-60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拉肖皂苷元及其糖苷C对小麦生理效应研究
下一篇:有机苹果园卷叶蛾类、寄生昆虫的发生规律及三种蛾类线粒体谱系基因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