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开发现状 | 第10-12页 |
·表面活性剂及其室内实验、现场应用现状 | 第12-16页 |
·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表面活性剂驱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前景 | 第17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成果 | 第17-21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与开发方式比较 | 第21-36页 |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 | 第21-24页 |
·天然能量小,自然产能低,压裂后增产幅度较大 | 第21-22页 |
·采用消耗式开发,产量递减快,压力下降快,一次采收率低 | 第22-23页 |
·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 | 第23-24页 |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注水井吸水能力低,启动压力和注入压力高 | 第24-25页 |
·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大幅度下降,稳产难度大 | 第25-27页 |
·低渗透油藏水驱油效率低 | 第27-30页 |
·低渗透油藏注表面活性剂开发的优势 | 第30-35页 |
·注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提高油藏采收率 | 第30-33页 |
·注表面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提高油藏采收率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驱的相态理论 | 第36-46页 |
·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相态理论 | 第36-42页 |
·微乳液的形成及其结构和性质 | 第36-38页 |
·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相态控制因素 | 第38-42页 |
·驱油过程中最佳相态变化 | 第42页 |
·醇、相态和超低界面张力的关系 | 第42-45页 |
·醇对相态和超低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相态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超低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驱渗流数学模型及求解 | 第46-71页 |
·表面活性剂驱主要参数 | 第46-50页 |
·吸附的表征 | 第46-47页 |
·相态的表征 | 第47-48页 |
·流体物性的表征 | 第48-49页 |
·岩石物性的表征 | 第49-50页 |
·模型基本假设条件 | 第50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模型定解条件 | 第52-53页 |
·初始条件 | 第52页 |
·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53-68页 |
·组分差分方程的建立 | 第53-56页 |
·压力差分方程的建立 | 第56-63页 |
·相态模型方程的建立 | 第63-68页 |
·饱和度方程的建立 | 第68页 |
·模型数值求解方法分析 | 第68-70页 |
·表面活性剂驱模型解法的选择 | 第68-69页 |
·计算稳定性与时间步长选择 | 第69-70页 |
·表面活性剂驱模型的程序框图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数值模拟应用 | 第71-88页 |
·油藏地质模型及物性参数 | 第71-74页 |
·油藏地质模型 | 第71页 |
·物性参数的选择 | 第71-74页 |
·UTCHEM与Eclipse的对比 | 第74-78页 |
·Eclipse与UTCHEM计算出的水驱情况分析 | 第74-75页 |
·Eclipse与UTCHEM注表面活性剂时浓度变化比较 | 第75-76页 |
·UTCHEM与Eclipse的含水率、日产油量、采收率分析 | 第76-78页 |
·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数值模拟 | 第78-87页 |
·注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含盐度的优选 | 第78-79页 |
·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醇浓度的优选 | 第79-80页 |
·注表面活性剂浓度与段塞优化设计 | 第80-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建议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