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长三角精细下垫面对大气数值模拟的影响及各生态系统氮硫沉降估算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5页
        1.2.1. 研究方法第11-14页
        1.2.2. 生态系统上大气沉降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15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目标及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38页
    2.1. 总体技术路线第17页
    2.2. 野外观测第17-19页
    2.3. 单点干沉降模型第19-20页
    2.4. 区域数值模型第20-26页
        2.4.1. WRF模式第22-24页
        2.4.2. CMAQ模式第24-26页
    2.5. 模式设置与输入资料第26-30页
        2.5.1. 研究的时空范围第26页
        2.5.2. 基本输入资料与模式设置第26-27页
        2.5.3. 参数化方案的选择第27-28页
        2.5.4. 源排放资料第28-30页
    2.6. 长三角土地利用下垫面优化第30-38页
        2.6.1. 土地利用下垫面优化方法第31-34页
        2.6.2. 优化结果与长三角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第34-36页
        2.6.3. 长三角生态系统分布第36-38页
第三章 精细下垫面对大气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第38-67页
    3.1. 精细下垫面对气象场的影响第39-53页
        3.1.1. 气象要素检验第39-47页
        3.1.2. 土地利用下垫面对气象场的影响第47-53页
    3.2. 精细下垫面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第53-64页
        3.2.1. 污染物浓度检验第53-58页
        3.2.2. 土地利用下垫面对污染物浓度场的影响第58-64页
    3.3. 精细下垫面对大气干沉降速率的影响第64-67页
第四章 长三角各生态系统大气氮硫沉降通量第67-93页
    4.1. 长三角典型水域大气氮、硫污染观测第67-71页
        4.1.1. 颗粒物浓度特征第67-68页
        4.1.2. 氮、硫离子浓度第68-69页
        4.1.3. 硫元素浓度第69-70页
        4.1.4. 硫元素富集因子分析第70-71页
    4.2. 各生态系统的干沉降通量第71-79页
        4.2.1. 典型水域单点干沉降通量第71-72页
        4.2.2. 区域干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第72-79页
        4.2.3. 单点干沉降模型与区域模拟结果的比较第79页
    4.3. 各生态系统的湿沉降通量第79-83页
        4.3.1. 降水量分布第79-80页
        4.3.2. 区域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第80-83页
    4.4. 各生态系统的沉降总量及干湿组分构成第83-89页
        4.4.1. 总沉降通量第83-86页
        4.4.2. 干湿构成第86-88页
        4.4.3. 形态构成第88-89页
    4.5. 各生态系统上大气沉降量与临界负荷的比较第89-93页
        4.5.1. 临界负荷简介第89-90页
        4.5.2. 大气沉降量与临界负荷的对比第90-9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7页
    5.1. 总结第93-95页
    5.2.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展望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3页
附录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细颗粒物和臭氧对我国居民死亡影响的急性效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GSI模型的上海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