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和频光谱研究空气/电解质及染料分子水溶液界面的取向与结构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气液界面研究综述第19-49页
    1.1 为什么研究气/液界面第19-20页
    1.2 气/液界面研究方法第20-22页
        1.2.1 气液界面研究主要内容第20页
        1.2.2 气/液界面研究方法第20-22页
    1.3 和频光谱研究气/液界面的进展第22-28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28-30页
    参考文献第30-49页
第二章 和频光谱的基本理论及实验数据分析第49-107页
    2.1 表面非线性光学光谱发展历史及非线性光学基本理论第49-53页
        2.1.1 表面非线性光学光谱的发展历史第49-51页
        2.1.2 非线性光学的基本理论第51-53页
    2.2 和频光谱的基本理论第53-63页
        2.2.1 和频光谱的界面选择性第53-54页
        2.2.2 界面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的对称性第54-57页
        2.2.3 和频光谱的基本公式第57-63页
            2.2.3.1 相位匹配第57-59页
            2.2.3.2 从界面二阶极化率张量元到二阶有效非线性极化率第59-63页
    2.3 从界面宏观极化率到微观分子超极化率第63-76页
        2.3.1 从实验室坐标系到分子坐标系第63-65页
        2.3.2 从分子超极化率到宏观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第65-70页
        2.3.3 宏观二阶极化率和分子超极化率的频率依赖第70-76页
            2.3.3.1 分子超极化率的微观表达式第70-75页
            2.3.3.2 和频振动光谱的相位及线型第75-76页
    2.4 和频光谱的偏振选择定则及实验构型分析第76-84页
        2.4.1 和频振动光谱的偏振选择定则第76-78页
        2.4.2 和频振动光谱的实验构型分析及干涉效应第78-84页
            2.4.2.1 和频振动光谱的实验构型分析第78-83页
            2.4.2.2 和频振动光谱的干涉效应第83-84页
    2.5 测量界面分子取向的方法第84-89页
        2.5.1 比值法计算界面分子取向角第84-86页
        2.5.2 界面分子取向角的准确测量方法-零位偏角第86-88页
        2.5.3 和频振动光谱与线性光谱的异同第88-89页
    2.6 和频振动光谱的数据处理和光谱拟合第89-92页
    2.7 小结第92-93页
    附录第93-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7页
第三章 1-丁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在空气/离子液体[bmim][PF_6]界面的多重取向第107-147页
    3.1 引言第107-109页
    3.2 实验部分第109-112页
        3.2.1 皮秒单共振和频光谱系统第109-111页
        3.2.2 实验条件及样品第111-112页
    3.3 实验结果第112-122页
        3.3.1 2800-3300 cm~(-1)波段光谱的整体描述第112-114页
        3.3.2 丁基链上CH_3对称伸缩振动区域第114-119页
        3.3.3 丁基链上CH_3反对称伸缩振动区域第119-122页
    3.4 讨论第122-130页
        3.4.1 丁基链上甲基的取向分析第122-128页
        3.4.2 离子液体[bmim][PF_6]表面的结构第128-130页
    3.5 结论第130-132页
    附录第132-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第四章 阳离子在空气/离子液体[bmim][BF_4]水溶液界面的取向与结构第147-165页
    4.1 引言第147-149页
    4.2 实验部分第149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149-156页
        4.3.1 峰的指认及干涉效应第149-152页
        4.3.2 阳离子在界面的重构和再取向第152-153页
        4.3.3 阳离子在界面的不同取向与化学环境第153-156页
    4.4 结论第156-158页
    附录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5页
第五章 离子液体[bmim][MS]阴阳离子在水表面的吸附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第165-195页
    5.1 引言第165-168页
    5.2 实验部分第168页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168-184页
        5.3.1 峰的指认第168-171页
        5.3.2 和频振动光谱随体相浓度的变化第171-175页
        5.3.3 阴阳离子的取向和表面布居第175-182页
        5.3.4 表面张力随体相浓度的变化第182-184页
    5.4 结论第184-186页
    附录第186-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5页
第六章 碱土金属氯化盐水溶液界面的阴阳离子效应第195-215页
    6.1 电解质水溶液界面阴阳离子效应的研究背景第195-198页
    6.2 实验部分第198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198-206页
        6.3.1 空气/XCl_2(X=Ca,Sr,Ba)水溶液界面的和频振动光谱第198-202页
        6.3.2 空气/XCl_2(X=Ca,Sr,Ba)水溶液界面自由OH的取向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第202-206页
    6.4 结论第206-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15页
第七章 香豆素314在水表面的双共振和频光谱第215-245页
    7.1 双共振和频振动光谱及染料分子香豆素314的研究背景第215-218页
    7.2 和频光谱实验第218-220页
        7.2.1 皮秒双共振和频光谱系统第218-219页
        7.2.2 实验条件及样品第219-220页
    7.3 可见-红外VS红外-可见过程第220-231页
        7.3.1 2800-3800 cm~(-1)波段的双共振光谱第220-224页
        7.3.2 占主导的可见-红外过程第224-228页
        7.3.3 C-C-C骨架振动区域的干涉第228-231页
    7.4 空气/C314水溶液界面的电子光谱第231-233页
    7.5 电子基态的高振动激发态与电子激发态的耦合第233-237页
    7.6 结论第237-239页
    附录第239-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45页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第245-251页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意义第245-246页
    8.2 展望第246-249页
    参考文献第249-25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51-253页
致谢第253-255页
关于作者第255页

论文共2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床主轴静—动—热特性及其对主轴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
下一篇:国有制造企业生态系统资源配置及健康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