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概述 | 第12-14页 |
1.1.1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性质 | 第12-13页 |
1.1.2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环境分布 | 第13页 |
1.1.3 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来源及危害 | 第13-14页 |
1.2 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对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物理法 | 第14页 |
1.2.2 化学法 | 第14-15页 |
1.2.3 生物法 | 第15-16页 |
1.3 接触氧化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3.1 接触氧化法的特征 | 第16-17页 |
1.3.2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工程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3 生物接触氧化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8-19页 |
1.4 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4.1 MBR的主要类型 | 第19-20页 |
1.4.2 MBR的特点 | 第20-21页 |
1.4.3 MBR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4 浸没式平板膜的应用 | 第22-23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3-2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6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28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6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6页 |
2.2.1 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测定 | 第28-33页 |
2.2.2 其他水质的测定方法 | 第33-36页 |
第3章 A/O-MBR-接触氧化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 | 第36-52页 |
3.1 试验装置及流程 | 第36-39页 |
3.1.1 A/O-MBR-接触氧化一体化工艺的实验模型 | 第36-37页 |
3.1.2 A/O-MBR-接触氧化一体化工艺运行参数 | 第37-38页 |
3.1.3 模拟废水的性质 | 第38-39页 |
3.1.4 接种污泥 | 第39页 |
3.2 A/O-MBR-接触氧化工艺的启动与活性污泥的驯化 | 第39-44页 |
3.2.1 A/O-MBR-接触氧化工艺的启动与活性污泥的驯化 | 第39-41页 |
3.2.2 A/O-MBR-接触氧化反应器的容积负荷 | 第41-42页 |
3.2.4 污泥负荷 | 第42-44页 |
3.3 A/O-MBR-接触氧化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 | 第44-50页 |
3.3.1 A/O-MBR-接触氧化法工艺正交参数的确定 | 第44-45页 |
3.3.2 正交实验方法设计 | 第45-46页 |
3.3.3 正交实验运行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 | 第46-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A/O-MBR-接触氧化系统参数优化及降解机理探讨 | 第52-62页 |
4.1 化学需氧量(COD) | 第52-54页 |
4.2 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去除 | 第54-58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8-60页 |
4.4 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降解机理探讨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膜的污染与清洗 | 第62-68页 |
5.1 膜污染的分类和机理 | 第62-63页 |
5.1.1 膜污染的分类 | 第62页 |
5.1.2 膜污染的机理 | 第62-63页 |
5.2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5.2.1 膜的性质 | 第63页 |
5.2.2 混合液的性质 | 第63-64页 |
5.2.3 操作条件 | 第64页 |
5.3 减缓膜污染的方法 | 第64-65页 |
5.3.1 膜材料的改性 | 第64页 |
5.3.2 改变污泥混合液性质 | 第64-65页 |
5.3.3 优化工艺条件 | 第65页 |
5.4 本实验中MBR负压变化及膜的污染情况 | 第65-66页 |
5.5 膜的清洗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建议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