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滨水社区发展的变迁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21页 |
1.3.1 国内外滨水社区设计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外关于滨水社区景观生态修复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关于滨水社区景观绿化的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3.4 国内国内外关于景观生态水的研究 | 第19-21页 |
1.4 城市滨水社区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3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研究城市滨水社区的基础理论 | 第27-37页 |
2.1 城市滨水社区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2页 |
2.1.1 滨水区 | 第27页 |
2.1.2 社区 | 第27页 |
2.1.3 滨水社区 | 第27-28页 |
2.1.4 滨水社区的特征 | 第28页 |
2.1.5 滨水社区的景观类型 | 第28-32页 |
2.2 其他相关理论的引入 | 第32-37页 |
2.2.1 人居环境学 | 第33-34页 |
2.2.2 生态学 | 第34页 |
2.2.3 景观生态学 | 第34-35页 |
2.2.4 景观生态规划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城市滨水社区的规划设计 | 第37-71页 |
3.1 规划设计原则 | 第37-43页 |
3.1.1 自然性原则 | 第37-38页 |
3.1.2 整体性原则 | 第38-39页 |
3.1.3 连续性原则 | 第39-40页 |
3.1.4 共享性原则 | 第40页 |
3.1.5 多样化原则 | 第40-41页 |
3.1.6 人性化原则 | 第41页 |
3.1.7 亲水性原则 | 第41-42页 |
3.1.8 针对性原则 | 第42页 |
3.1.9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2-43页 |
3.1.10 景观异质性原则 | 第43页 |
3.2 规划设计方法 | 第43-46页 |
3.2.1 人文化设计 | 第43-44页 |
3.2.2 生态化设计 | 第44-46页 |
3.3 构成要素的特色设计 | 第46-63页 |
3.3.1 天际线设计 | 第46页 |
3.3.2 水际线设计 | 第46-48页 |
3.3.3 水体景观的塑造 | 第48-51页 |
3.3.4 水景生态系统的恢复 | 第51-55页 |
3.3.5 建筑艺术 | 第55-58页 |
3.3.6 植物造景 | 第58-60页 |
3.3.7 桥的艺术 | 第60-61页 |
3.3.8 景观小品及服务设施设计 | 第61-62页 |
3.3.9 交通要素的设计 | 第62-63页 |
3.4 滨水社区的规划设计形态 | 第63-71页 |
3.4.1 生态保护区 | 第64页 |
3.4.2 生态驳岸 | 第64-67页 |
3.4.3 滨水游廊 | 第67-68页 |
3.4.4 滨水公园 | 第68-69页 |
3.4.5 城市中心区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我国在滨水社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71-81页 |
4.1 国内滨水社区城市的开发顾虑 | 第71-75页 |
4.1.1 为自然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 第71页 |
4.1.2 市民环保意识不足、领导缺乏多样化 | 第71-72页 |
4.1.3 盲目性 | 第72-73页 |
4.1.4 具体设计存在问题 | 第73-75页 |
4.2 国内滨水社区的开发建议 | 第75-81页 |
4.2.1 规划路线 | 第75-76页 |
4.2.2 理论支撑 | 第76-81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天津市武清区滨水新区兰海泉州水域规划设计 | 第81-86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81-82页 |
5.2 项目现状分析 | 第82-83页 |
5.3 项目定位 | 第83-84页 |
5.4 项目景观解读 | 第84-85页 |
5.5 兰海泉州水域景观系统构架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