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水力造粒—微滤组合工艺处理模拟含锶放射性废水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放射性废水处理概述第10-11页
        1.1.1 放射性废水的分类第10-11页
        1.1.2 放射性废水的排放标准第11页
        1.1.3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第11页
    1.2 含锶放射性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20页
        1.2.1 含锶放射性废水处理的传统方法第12-16页
        1.2.2 含锶放射性废水处理新技术第16-18页
        1.2.3 造粒法除锶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2.4 小结第20页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第20-22页
        1.3.1 课题研究背景第20-21页
        1.3.2 课题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第22-32页
    2.1 水力造粒-微滤组合工艺试验仪器及设备第22-25页
    2.2 试验方法第25-27页
    2.3 试验工艺参数及测定方法第27-29页
        2.3.1 六联搅拌造粒的 G 值与 GT 值第27-28页
        2.3.2 水力停留时间与膜比通量第28-29页
        2.3.3 去污因数与沉淀浓缩倍数第29页
    2.4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第29-32页
第三章 水力造粒-微滤组合工艺晶种制备试验第32-44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原水水质与分析方法第33-34页
        3.2.1 原水水质第33页
        3.2.2 试验方法第33-34页
    3.3 造粒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4-37页
        3.3.1 浊度与硬度的去除第34-35页
        3.3.2 钙镁离子的去除效果第35页
        3.3.3 上清液 pH 的变化规律第35-36页
        3.3.4 晶种颗粒分析第36-37页
    3.4 造粒条件改善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7-43页
        3.4.1 浊度的变化第38-39页
        3.4.2 硬度的变化第39-40页
        3.4.3 颗粒尺寸的变化第40-42页
        3.4.4 最优造粒条件的确定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水力造粒-微滤组合工艺除锶小试试验第44-70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4.2.1 原水水质第44页
        4.2.2 试验方法第44-46页
    4.3 水力停留时间对除锶效果的影响第46-51页
        4.3.1 浓缩倍数的比较第46-47页
        4.3.2 锶的去除效果第47-48页
        4.3.3 出水浊度与硬度第48-49页
        4.3.4 固体悬浮物的变化情况第49-50页
        4.3.5 膜比通量变化第50-51页
    4.4 晶种投加量对除锶效果的影响第51-58页
        4.4.1 浓缩倍数的比较第51-52页
        4.4.2 锶离子的去除效果第52-53页
        4.4.3 出水浊度与硬度第53-54页
        4.4.4 固体悬浮物的变化情况第54-55页
        4.4.5 膜比通量变化第55-56页
        4.4.6 试验沉淀分析第56-58页
    4.5 膜污染对除锶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4.5.1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第58页
        4.5.2 去污因数的变化第58-59页
    4.6 温度对除锶效果的影响第59-61页
        4.6.1 工艺的浓缩倍数第59-60页
        4.6.2 锶与钙镁的处理效果第60-61页
        4.6.3 造粒沉淀第61页
    4.7 水力造粒除锶机理第61-66页
        4.7.1 沉淀颗粒形貌与成份分析第61-62页
        4.7.2 碳酸钙晶型研究试验结果和讨论第62-66页
    4.8 工艺运行状况试验结果和分析第66-68页
        4.8.1 泵的稳定性对工艺的影响第66-67页
        4.8.2 膜组件的稳定性对工艺的影响第67页
        4.8.3 工艺的处理成本第67-68页
    4.9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3页
    5.1 结论第70-71页
        5.1.1 晶种制备试验结论第70页
        5.1.2 除锶小试试验结论第70-71页
    5.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串联质谱在突发性水体有机污染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气液三维自分散塔板流体力学性能及传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