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2章 房地产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的理论分析 | 第12-18页 |
2.1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的概念 | 第12页 |
2.2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的联系和区别 | 第12-13页 |
2.3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的冲突表现 | 第13-14页 |
2.3.1 在先注册的商标与在后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之间的权利冲突 | 第13页 |
2.3.2 在先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与在后注册的商标之间的权利冲突 | 第13-14页 |
2.3.3 企业名称登记与驰名商标的淡化 | 第14页 |
2.3.4 将老字号注册为商标引发的冲突 | 第14页 |
2.4 房地产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的冲突原因 | 第14-18页 |
2.4.1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的内在原因 | 第14-15页 |
2.4.2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的外在原因 | 第15-18页 |
第3章 我国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的相关制度探讨 | 第18-27页 |
3.1 从一个案例引出的问题 | 第18页 |
3.2 “保护在先合法权利人利益”原则 | 第18-21页 |
3.2.1 “保护在先合法权利人利益”原则的内涵 | 第18-19页 |
3.2.2 在先权利的概念与范围 | 第19页 |
3.2.3 “保护在先合法权利人利益”原则的合理性 | 第19页 |
3.2.4 适用“保护在先合法权利人利益”原则的例外 | 第19-20页 |
3.2.5 在先权人的合理使用限制 | 第20-21页 |
3.2.6 未注册商标的在先使用 | 第21页 |
3.3 权利冲突中对构成混淆的认定问题 | 第21-23页 |
3.3.1 混淆的判断 | 第21-22页 |
3.3.2 混淆可能性 | 第22-23页 |
3.4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问题 | 第23-27页 |
3.4.1 驰名商标与企业名称相冲突的法律规定 | 第23-24页 |
3.4.2 如何理解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 | 第24-25页 |
3.4.3 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25页 |
3.4.4 驰名商标的侵权认定标准 | 第25-26页 |
3.4.5 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制度的修改 | 第26-27页 |
第4章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的国外法律制度比较 | 第27-31页 |
4.1 国外法律中有关“在先权利”制度 | 第27-28页 |
4.1.1 “在先权利”范围的规定 | 第27页 |
4.1.2 国外法律制度中关于享有“在先权利”条件的规定 | 第27-28页 |
4.1.3 国外法律制度中关于企业名称法律地位的比较 | 第28页 |
4.2 商标禁用权的立法模式 | 第28-29页 |
4.2.1 反混淆权的立法模式 | 第28-29页 |
4.2.2 反淡化权的立法模式 | 第29页 |
4.3 其他 | 第29-31页 |
第5章 房地产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冲突的法律救济 | 第31-34页 |
5.1 立法层面 | 第31-32页 |
5.1.1 整合现有法律资源,统一商标与企业名称法律保护的位阶 | 第31页 |
5.1.2 将房地产商标作为商品商标进行保护 | 第31-32页 |
5.2 行政层面 | 第32页 |
5.2.1 改革现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体制 | 第32页 |
5.2.2 完善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的确权程序制度 | 第32页 |
5.3 企业层面 | 第32-34页 |
5.3.1 企业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第32-33页 |
5.3.2 实施商标与企业名称一体化策略 | 第33页 |
5.3.3 正确、及时、全面注册商标 | 第33页 |
5.3.4 积极努力争取获得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