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13页 |
| Abstract | 第13-20页 |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22-23页 |
| 文献综述一 “裹帘”法理念及在拇外翻治疗中的运用 | 第23-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 文献综述二 足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进展 | 第3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 前言 | 第40-44页 |
| 第一部分 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44-75页 |
| 1. 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59页 |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9页 |
| 1.2 结果 | 第59页 |
| 2. 拇外翻足Footscan系统足底压力测试 | 第59-67页 |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61-65页 |
| 2.2 结果 | 第65-67页 |
| 3. 拇外翻足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 第67-68页 |
| 4. 讨论 | 第68-75页 |
| 4.1 有限元分析的特点与优势 | 第68-69页 |
| 4.2 足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9-71页 |
| 4.3 足底压力测试与模型验证 | 第71-73页 |
| 4.4 有限元建模的不足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第二部分 拇外翻微创截骨整复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准静态有限元分析 | 第75-99页 |
| 1. “裹帘”法外固定步骤及外固定力学检测 | 第78-85页 |
| 1.1 “裹帘”法外固定方法 | 第78-82页 |
| 1.2 “裹帘”法外固定力学测试 | 第82-85页 |
| 2. 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准静态有限元分析 | 第85-95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9页 |
| 2.2 结果 | 第89-95页 |
| 3. 讨论 | 第95-99页 |
| 3.1 “裹帘”法的源流 | 第95-96页 |
| 3.2 “裹帘”法外固定的应力分析与作用机理 | 第96-97页 |
| 3.3 “裹帘”法外固定准静态有限元分析中截骨端的位移情况与分析 | 第97-99页 |
| 第三部分 拇外翻微创截骨整复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在步态周期中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 第99-134页 |
| 1. 步态分析概念 | 第99-104页 |
| 1.1 步态周期基本参数 | 第99-101页 |
| 1.2 步态分析的参数 | 第101-104页 |
| 2. 步态周期中的足部相关肌肉及功能解剖 | 第104-106页 |
| 3. 拇外翻术后患者步态周期中的足底压力测试 | 第106-112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0页 |
| 3.2 结果 | 第110-112页 |
| 4. 拇外翻术后患者步态周期中的三维运动测试 | 第112-117页 |
| 4.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112-114页 |
| 4.2 运动数据采集实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 4.3 运动学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115-117页 |
| 5. 拇外翻术后基于“裹帘”法外固定在步态周期中特征时相的有限元分析 | 第117-127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0页 |
| 5.2 结果 | 第120-127页 |
| 6. 讨论 | 第127-134页 |
| 6.1 步态分析在足踝外科的应用 | 第127-129页 |
| 6.2 截骨端位移与应力分析 | 第129页 |
| 6.3 截骨端微动与骨折愈合 | 第129-131页 |
| 6.4 应力与骨折愈合 | 第131-132页 |
| 6.5 “裹帘”法弹性固定与骨折愈合 | 第132-134页 |
| 第四部分 基于“裹帘”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价 | 第134-155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34-135页 |
| 1.1 一般资料 | 第134-135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35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35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35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5-141页 |
| 2.1 负重位X线片摄片 | 第135-136页 |
| 2.2 测量指标的定义 | 第136-138页 |
| 2.3 测量工具和方法 | 第138-141页 |
| 3. 质量控制 | 第141-142页 |
| 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42页 |
| 5. 结果 | 第142-143页 |
| 5.1 术后不同时间点角度指标比较 | 第142页 |
| 5.2 术后不同时间点距离指标比较 | 第142-143页 |
| 6. 术后X光片中截骨端稳定性与骨折愈合情况 | 第143-149页 |
| 7. 讨论 | 第149-155页 |
| 7.1 “裹帘”法的中医理念 | 第149-152页 |
| 7.2 观测指标的选择及足部负重位X线的重要性 | 第152-153页 |
| 7.3 骨折愈合的机制与方式 | 第153-155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55-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72页 |
| 致谢 | 第172-173页 |
| 附录: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第173-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