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5-16页 |
·我国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5页 |
·国外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 第15-16页 |
2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检测 | 第16-17页 |
·传统的检测方法 | 第16页 |
·生物监测 | 第16-17页 |
·利用水生植物监测和净化水环境 | 第17页 |
3 苔鲜植物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苔藓植物的生理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苔藓植物吸附环境污染物的机制 | 第18页 |
·国内关于将苔藓植物作为环境监测指示生物的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国外关于将苔藓植物作为环境监测指示生物的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4 苔藓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 | 第20-21页 |
·光照对苔藓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的影响 | 第20页 |
·水分对苔藓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5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 第21-25页 |
·镉(cd)污染对植物体的影响 | 第21-22页 |
·铬(Cr)污染下植物的形态变化 | 第22-23页 |
·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陆生藓类对沉水环境的光合生理特征 | 第27-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材料培养和处理方法 | 第28页 |
·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0-37页 |
·四种陆生藓类的光合~光响应方程及其比较 | 第30-32页 |
·沉水环境中四种藓类的光合光响应曲线 | 第32-37页 |
3 讨论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单一Cd~(2+)和Cr~(3+)对勃氏青藓和弯叶灰藓生理特征的影响 | 第40-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材料培养和处理方法 | 第40页 |
·测定方法 | 第40页 |
·数据统计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8页 |
·单一Cd~(2+)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两种藓类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1-45页 |
·单一Cr~(3+)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二种藓类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5-50页 |
·单一Cd~(2+)、Cr~(3+)污染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两种藓类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50-54页 |
·单一Cd~(2+)、Cr~(3+)污染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两种藓类植物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8页 |
3 讨论 | 第58-62页 |
第五章 Cd 和Cr 复合污染对两种藓类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62-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1 1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材料培养和处理方法 | 第62页 |
·测定方法 | 第62页 |
·数据统计 | 第62-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3页 |
·Cd~(2+)、Cr~(3+)复合污染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两种藓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63-68页 |
·Cd~(2+)、Cr~(3+)复合污染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两种藓类植物MDA 含量的影响 | 第68-71页 |
·Cd~(2+)、Cr~(3+)复合污染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两种藓类植物POD 活性的影响 | 第71-73页 |
3 讨论 | 第73-74页 |
第六章弯叶灰藓和勃氏青藓对水体Cr 和Cd 的吸收与富集作用 | 第74-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材料培养和处理方法 | 第74页 |
·测定方法 | 第74-75页 |
·苔藓植物体的处理 | 第74页 |
·样品的硝化处理 | 第74-75页 |
·样品的化学分析 | 第75页 |
·数据统计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90页 |
·单一Cd~(2+)、Cr~(3+)污染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勃氏青藓体内Cd~(2+)和Cr~(3+)含量的影响 | 第75-82页 |
·单一Cd~(2+)、Cr~(3+)污染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弯叶灰藓体内Cd~(2+)和Cr~(3+)含量的影响 | 第82-86页 |
·复合Cd~(2+)、Cr~(3+)污染浓度和时间的变化,对勃氏青藓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86-88页 |
·复合Cd~(2+)、Cr~(3+)污染浓度和时间的变化,对弯叶灰藓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88-90页 |
3 讨论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硕士生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