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桩基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桩基沉降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桩基受力特性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4 桩基沉降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3.3 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4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27-28页 |
第2章 深厚软土地区高速铁路桩基沉降监测方法研究 | 第28-69页 |
2.1 工程概况及工点选择 | 第29-35页 |
2.1.1 地形与地质特征 | 第30-31页 |
2.1.2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1-35页 |
2.2 深厚软土地区桩基沉降联合自动监测技术 | 第35-40页 |
2.2.1 联合监测技术 | 第35-37页 |
2.2.2 自动化监测技术 | 第37-40页 |
2.3 试验仪器的施工步骤及埋设布置 | 第40-60页 |
2.3.1 试验仪器的施工步骤 | 第40-45页 |
2.3.1.1 单点沉降计及液位沉降计的施工步骤及要点 | 第40-42页 |
2.3.1.2 远距离自动监测系统的施工步骤及要点 | 第42-45页 |
2.3.2 试验仪器的施工步骤及埋设布置 | 第45-60页 |
2.3.2.1 单点沉降计及液位沉降计埋设 | 第45-57页 |
2.3.2.2 远距离自动监测系统埋设 | 第57-60页 |
2.4 数据监测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2.4.1 DK124工点 | 第60-62页 |
2.4.2 DK152工点 | 第62-65页 |
2.4.3 DK240工点 | 第65-66页 |
2.5 小结 | 第66-69页 |
第3章 深厚软土桩基受力特性现场测试研究 | 第69-80页 |
3.1 桩身钢筋计埋设情况 | 第69-70页 |
3.2 桩身轴力分布与发展过程 | 第70-73页 |
3.3 桩侧摩阻力分布与发展过程 | 第73-76页 |
3.4 桩端阻力的分布和发展过程 | 第76页 |
3.5 桩基承载力时效性研究 | 第76-78页 |
3.6 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深厚软土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80-94页 |
4.1 竖向荷载下的群桩沉降性状分析 | 第80-81页 |
4.2 群桩沉降的现行规范计算方法 | 第81-85页 |
4.2.1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法 | 第82-83页 |
4.2.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法 | 第83-84页 |
4.2.3 其它计算规范简介 | 第84-85页 |
4.3 规范法沉降计算 | 第85-92页 |
4.3.1 荷载情况与土层参数 | 第85-89页 |
4.3.2 沉降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89-91页 |
4.3.3 压缩层厚度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91-92页 |
4.4 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考虑压缩模量深度效应的桩基沉降有限元分析 | 第94-111页 |
5.1 群桩沉降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94-98页 |
5.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94-96页 |
5.1.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96-98页 |
5.2 压缩模量经验公式 | 第98-101页 |
5.3 压缩模量有限元反演分析 | 第101-106页 |
5.3.1 计算条件 | 第101-104页 |
5.3.2 映射关系 | 第104页 |
5.3.3 样本构造 | 第104-105页 |
5.3.4 反演结果 | 第105-106页 |
5.4 各工点沉降计算对比分析 | 第106-109页 |
5.5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6章 深厚软土蠕变特性及桩基长期沉降分析 | 第111-130页 |
6.1 软土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 第111-115页 |
6.1.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案 | 第112页 |
6.1.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2-115页 |
6.2 软土一维弹粘塑性模型 | 第115-117页 |
6.3 固结-蠕变耦合效应分析 | 第117-118页 |
6.4 软土桩基沉降的固结-蠕变耦合分析 | 第118-128页 |
6.4.1 计算条件 | 第118-119页 |
6.4.2 模型参数确定 | 第119-121页 |
6.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1-128页 |
6.5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7章 桩基沉降发展预测方法研究 | 第130-153页 |
7.1 常用沉降曲线预测方法 | 第130-134页 |
7.1.1 规范双曲线法 | 第130-132页 |
7.1.2 指数曲线法 | 第132-133页 |
7.1.3 修正双曲线法与修正指数曲线法 | 第133-134页 |
7.2 变形过程指数法 | 第134-135页 |
7.3 桩基长期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 第135-138页 |
7.4 变形过程指数法-长期蠕变联合预测模型 | 第138-139页 |
7.5 基于联合预测模型的桩基沉降预测 | 第139-152页 |
7.5.1 天津特大桥 | 第139-144页 |
7.5.2 沧德特大桥 | 第144-152页 |
7.6 小结 | 第152-1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6页 |
一、结论 | 第153-154页 |
二、展望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