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浮式防波堤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浮式防波堤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1 理论分析 | 第9页 |
1.2.2 物理模型试验 | 第9-10页 |
1.2.3 数学模型计算 | 第10页 |
1.3 浮式防波堤的分类 | 第10-12页 |
1.4 一种新型应急浮式防波堤结构概述 | 第12-13页 |
1.5 浮式防波堤的消浪机理 | 第13-16页 |
1.6 浮式防波堤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7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物理模型试验 | 第18-26页 |
2.1 模型制作和布置 | 第18-20页 |
2.1.1 消浪管模型制作 | 第18-19页 |
2.1.2 锚链模拟 | 第19-20页 |
2.2 物理模型试验 | 第20-25页 |
2.2.1 试验设备及仪器 | 第20-21页 |
2.2.2 模型布置 | 第21-23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72页 |
3.1 透射系数实验结果分析 | 第26-42页 |
3.1.1 波陡对透射系数的影响 | 第26-30页 |
3.1.2 相对水深对透射系数的影响 | 第30-33页 |
3.1.3 相对入水深度与相对宽度对透射系数的影响 | 第33-37页 |
3.1.4 相对锚链长度对透射系数的影响 | 第37-40页 |
3.1.5 不同组合型式对透射系数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 运动特性分析 | 第42-63页 |
3.2.1 相对宽度与波高对运动特性的影响 | 第42-53页 |
3.2.2 水深对运动特性的影响 | 第53-63页 |
3.3 锚链受力分析 | 第63-71页 |
3.3.1 相对宽度与波高对锚链力的影响 | 第64-67页 |
3.3.2 相对入水深度对锚链力的影响 | 第67-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数学模型基本理论 | 第72-82页 |
4.1 FLOW-3D软件简介 | 第72页 |
4.2 波浪运动的控制方程 | 第72-73页 |
4.2.1 连续性方程 | 第72-73页 |
4.2.2 动量方程 | 第73页 |
4.3 RNG k ? ε紊流模型 | 第73-75页 |
4.4 GMO模型 | 第75-76页 |
4.5 边界条件 | 第76-77页 |
4.6 自由表面追踪的VOF法 | 第77-78页 |
4.7 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控制方程 | 第78-79页 |
4.8 控制方程的离散和求解 | 第79-80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浮式防波堤的数值模拟 | 第82-92页 |
5.1 数值波浪水槽的验证 | 第82-85页 |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5-87页 |
5.2.1 浮式防波堤模型的建立 | 第85页 |
5.2.2 网格划分 | 第85-86页 |
5.2.3 试验条件的确定 | 第86-87页 |
5.3 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5.3.1 数值水槽计算结果与实体水槽试验结果对比 | 第87-89页 |
5.3.2 相对入水深度对透射系数的影响 | 第89-90页 |
5.3.3 相对入水深度对锚链力的影响 | 第90-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