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堆肥、沤肥论文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及碳库的影响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项目来源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9页
        1.2.1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13页
        1.2.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第13-16页
            1.2.2.1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13-15页
            1.2.2.2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15-16页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第16-18页
        1.2.4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第18-19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页
    1.4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第22-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2.1.1 试验地概况第23页
        2.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第23-24页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第24-25页
        2.1.4 数据分析第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30页
        2.2.1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25-26页
            2.2.1.1 对稻季土壤养分的影响第25-26页
            2.2.1.2 对麦季土壤养分的影响第26页
        2.2.2 连续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26-28页
            2.2.2.1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26-27页
            2.2.2.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27-28页
            2.2.2.3 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周年粮食产量的影响第28页
        2.2.3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周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第28-30页
            2.2.3.1 秸秆还田对稻田周年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第28-29页
            2.2.3.2 秸秆还田对麦田周年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第29-30页
    2.3 讨论与小结第30-34页
        2.3.1 讨论第30-32页
        2.3.2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34-4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3.1.1 试验地概况第35页
        3.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第35页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第35-36页
        3.1.4 数据分析第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3.2.1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36-37页
            3.2.1.1 对稻季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36-37页
            3.2.1.2 对麦季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37页
        3.2.2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37-39页
            3.2.2.1 对稻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37-38页
            3.2.2.2 对麦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3.3 讨论与小结第39-42页
        3.3.1 讨论第39页
        3.3.2 小结第39-42页
第四章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第42-5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4.1.1 试验地概况第43页
        4.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第43页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第43-44页
        4.1.4 数据分析第4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4-52页
        4.2.1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季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第44-48页
            4.2.1.1 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第44-45页
            4.2.1.2 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第45-46页
            4.2.1.3 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第46-47页
            4.2.1.4 对土壤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第47-48页
        4.2.2 连续秸秆还田对麦季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炭组分的影响第48-52页
            4.2.2.1 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第48-49页
            4.2.2.2 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第49-50页
            4.2.2.3 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第50页
            4.2.2.4 对土壤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第50-52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52-56页
        4.4.1 讨论第52-53页
        4.4.2 小结第53-56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56-62页
    5.1 讨论第56-58页
    5.2 结论第58-59页
    5.3 创新点第59页
    5.4 不足之处和展望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72页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对紫花苜蓿生长、光合生理及饲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多源协调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