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概述 | 第14-18页 |
2.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2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理论基础—环境容量理论 | 第14-16页 |
2.3 我国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实践基础 | 第16-18页 |
2.3.1 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 第16页 |
2.3.2 浓度控制管理方法的缺点日益突显 | 第16-17页 |
2.3.3 国内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经验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8-24页 |
3.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确定 | 第18-19页 |
3.1.1 容量总量控制 | 第18-19页 |
3.1.2 目标总量控制 | 第19页 |
3.2 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 | 第19-21页 |
3.2.1 排污许可证制度 | 第19-20页 |
3.2.2 排污权交易制度 | 第20-21页 |
3.3 排污总量核定和监管 | 第21-24页 |
第四章 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现实问题 | 第24-32页 |
4.1 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不合理 | 第24-27页 |
4.1.1 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方式单一 | 第24-26页 |
4.1.2 总量控制目标的分配有待完善 | 第26-27页 |
4.2 控制区域划分缺乏科学性 | 第27-28页 |
4.3 总量控制制度基数统计不准确 | 第28页 |
4.4 排污总量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 第28-30页 |
4.4.1 环保部门排污总量控制监管无法得到落实 | 第28-29页 |
4.4.2 中小企业面临排污监管窘状 | 第29页 |
4.4.3 公众参与缺位 | 第29-30页 |
4.5 总量控制的市场调节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第30页 |
4.6 传统制度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不相适 | 第30-32页 |
第五章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域外经验 | 第32-38页 |
5.1 美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 第32-35页 |
5.1.1 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评析 | 第32-34页 |
5.1.2 美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评析 | 第34-35页 |
5.2 日本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 第35-38页 |
5.2.1 日本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评析 | 第35-36页 |
5.2.2 日本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评析 | 第36-38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设想 | 第38-46页 |
6.1 确定合理的总量控制目标 | 第38-39页 |
6.1.1 确立与技术挂钩的总量控制目标 | 第38页 |
6.1.2 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 | 第38-39页 |
6.2 科学划分总量控制区域 | 第39-40页 |
6.2.1 完善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区域 | 第39页 |
6.2.2 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 | 第39-40页 |
6.3 加强总量控制基数的准确性 | 第40-41页 |
6.3.1 提高环境容量数据的透明度 | 第40页 |
6.3.2 适当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范围 | 第40-41页 |
6.4 健全总量控制监管体系 | 第41-42页 |
6.4.1 强化政府环保部门的排污总量监控力度 | 第41页 |
6.4.2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排污总量监管 | 第41-42页 |
6.4.3 完善总量控制公众参与 | 第42页 |
6.5 强化总量控制市场调节力度 | 第42-43页 |
6.5.1 完善环境保护经济激励制度 | 第42-43页 |
6.5.2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 第43页 |
6.6 正确处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 | 第43-46页 |
6.6.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 第43-44页 |
6.6.2 排污收费制度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