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7-8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第8-11页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1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3-15页 |
1.5.1 研究创新的之处 | 第13页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2.1.1 违章建筑与违法建筑 | 第15页 |
2.1.2 违章建筑的一般性特征 | 第15-16页 |
2.1.3 违章建筑的一般分类 | 第16-17页 |
2.1.4 违章建筑的法律属性 | 第17页 |
2.1.5 违章建筑的影响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城市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9页 |
2.2.3 协同治理运用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审视 | 第19-21页 |
3 温州城市违章建筑治理现状分析 | 第21-28页 |
3.1 温州城市违章建筑治理成效 | 第21-22页 |
3.1.1 外在成效 | 第21页 |
3.1.2 内在成效 | 第21-22页 |
3.2 温州城市违章建筑治理依据 | 第22-23页 |
3.2.1 国家法律依据 | 第22-23页 |
3.2.2 地方制度依据 | 第23页 |
3.3 温州城市违章建筑的治理困境 | 第23-25页 |
3.3.1 时间上不持续 | 第23-24页 |
3.3.2 空间上不全面 | 第24页 |
3.3.3 力度上不彻底 | 第24页 |
3.3.4 主体上不明确 | 第24页 |
3.3.5 机制上不健全 | 第24-25页 |
3.4 温州城市违章建筑的治理困境成因 | 第25-28页 |
3.4.1 领导重视不够 | 第25-26页 |
3.4.2 人员素质不高 | 第26-27页 |
3.4.3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7页 |
3.4.4 投入不足 | 第27-28页 |
4 城市违章建筑治理经验借鉴 | 第28-31页 |
4.1 宁波市鄞州区的治理经验 | 第28页 |
4.2 新加坡的治理经验 | 第28-29页 |
4.3 治理经验启示 | 第29-31页 |
5 加强温州城市违章建筑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31-37页 |
5.1 推行以政府为主的协同治理制度 | 第31页 |
5.2 完善违章建筑的认定体制 | 第31-32页 |
5.3 规范违章建筑监管体制 | 第32-33页 |
5.4 完善拆违的制度依据 | 第33-34页 |
5.5 加强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 | 第34-35页 |
5.6 重视拆违案件行政诉讼的应诉和后续的案件处理 | 第35-37页 |
6 结束语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