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1.1 催化裂化装置概述 | 第11-13页 |
1.1.1 FCC工艺概述 | 第11-12页 |
1.1.2 FCC沉降器 | 第12-13页 |
1.2 FCC旋风分离器的性能研究 | 第13-21页 |
1.2.1 旋风分离器流场 | 第13-17页 |
1.2.2 旋风分离器的性能指标 | 第17-19页 |
1.2.3 影响旋风分离器压降的主要因素 | 第19-21页 |
1.3 沉降器内流场分析 | 第21-26页 |
1.3.1 沉降器空间流场 | 第21-25页 |
1.3.2 沉降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25-26页 |
1.4 CFD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综述 | 第26-28页 |
1.4.1 标准k-ε模型 | 第26-27页 |
1.4.2 RNG k-ε模型 | 第27页 |
1.4.3 修正k-ε模型 | 第27-28页 |
1.4.4 雷诺应力模型(RSM) | 第2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2章 旋风分离器料腿下部漏气对压降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30-53页 |
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30-33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2.1.3 测点布置和实验参数 | 第34-35页 |
2.2 气相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40页 |
2.2.1 不同入口速度下旋风分离器压降随漏气的变化 | 第35-38页 |
2.2.2 不同漏气下旋风分离器压力波动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2.2.3 压力波动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 第39-40页 |
2.3 气固两相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0-48页 |
2.3.1 不同颗粒浓度下旋风分离器压降随漏气的变化 | 第40-45页 |
2.3.2 不同漏气下气固相旋风分离器压力波动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2.3.3 压力波动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 第47-48页 |
2.4 气相与气固两相标准偏差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2.5 现场旋风分离器压降波动的分析 | 第50-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旋风分离器料腿下部漏气对压降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53-69页 |
3.1 计算模型及计算条件 | 第53-55页 |
3.1.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53-54页 |
3.1.2 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54-55页 |
3.1.3 工况和边界条件 | 第55页 |
3.2 气相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2页 |
3.2.1 漏气对压降影响的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55-56页 |
3.2.2 漏气对旋风分离器内流场的影响 | 第56-58页 |
3.2.3 漏气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轴向位置切向速度分布的影响 | 第58-60页 |
3.2.4 漏气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位置轴向速度分布的影响 | 第60-62页 |
3.3 气固两相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3.3.1 漏气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62-64页 |
3.3.2 漏气对旋风分离器内静压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3 漏气对旋风分离器内切向速度分布的影响 | 第65-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沉降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 第69-82页 |
4.1 数值计算模型及计算条件 | 第69-71页 |
4.1.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69-71页 |
4.1.2 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71页 |
4.1.3 工况和边界条件 | 第71页 |
4.2 不同运行工况下沉降器内部流场对比分析 | 第71-76页 |
4.2.1 速度分布对比 | 第71-74页 |
4.2.2 压力分布对比 | 第74-76页 |
4.3 不同运行工况下油气分布 | 第76-81页 |
4.3.1 油气分布规律 | 第76-78页 |
4.3.2 油气流线图 | 第78-79页 |
4.3.3 顶旋料腿下部局部速度矢量图 | 第79-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