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4.1 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形成 | 第20-28页 |
2.1 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理论因素 | 第20-23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法制的理论 | 第20-22页 |
2.1.2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 | 第22页 |
2.1.3 我国传统法制文化 | 第22-23页 |
2.2 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现实因素 | 第23-25页 |
2.2.1 战后世界范围内恢复法制建设的历史潮流 | 第23-24页 |
2.2.2 我国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 第24页 |
2.2.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 第24-25页 |
2.3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 第25-28页 |
2.3.1 初期酝酿阶段 | 第25-26页 |
2.3.2 形成轮廓阶段 | 第26-27页 |
2.3.3 深化发展阶段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第28-36页 |
3.1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8-32页 |
3.1.1 健全法律体系是核心基点 | 第28-29页 |
3.1.2 司法公正是内在要求 | 第29-30页 |
3.1.3 完善监督是重要保障 | 第30页 |
3.1.4 依法办事是基本路向 | 第30-31页 |
3.1.5 法制教育是必由之路 | 第31-32页 |
3.2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2-36页 |
3.2.1 坚持民主与法制的辩证统一 | 第32-33页 |
3.2.2 坚持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 第33-34页 |
3.2.3 坚持党的领导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邓小平法制思想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 | 第36-48页 |
4.1 奠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 第36-38页 |
4.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进程 | 第36-37页 |
4.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 第37-38页 |
4.1.3 推动了中国法治文化的现代化 | 第38页 |
4.2 夯实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根基 | 第38-41页 |
4.2.1 解决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夯实了法治的价值基础 | 第39页 |
4.2.2 强调了民主与法制的紧密结合,夯实了民主的价值基础 | 第39-40页 |
4.2.3 突出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夯实了学法、用法、护法的价值基础 | 第40-41页 |
4.3 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民主体地位 | 第41-42页 |
4.3.1 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也是人民根本利益的至高无上性 | 第41页 |
4.3.2 人民是法治的受惠者也是法治的有力作为者 | 第41-42页 |
4.3.3 依法治国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维护,保证全面发展的实现 | 第42页 |
4.4 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原则 | 第42-45页 |
4.4.1 全面依法治国应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 第43页 |
4.4.2 全面依法治国应与政治发展同步推进 | 第43-44页 |
4.4.3 全面依法治国应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 第44页 |
4.4.4 全面依法治国应与人的发展同步推进 | 第44-45页 |
4.5 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阶段性特征 | 第45-48页 |
4.5.1 把法律尊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统一起来 | 第45-46页 |
4.5.2 把严明的法律规定与具体解释统一起来 | 第46页 |
4.5.3 把法律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