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7页 |
1.1 血吸虫病 | 第8-10页 |
1.1.1 我国血吸虫病现状 | 第8-9页 |
1.1.2 血吸虫的防治 | 第9-10页 |
1.2 血吸虫病的药物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吡喹酮简介 | 第11-15页 |
1.3.1 吡喹酮的作用机制 | 第11-13页 |
1.3.2 吡喹酮的构效关系 | 第13-15页 |
1.4 血吸虫潜在药物靶标 | 第15-18页 |
1.5 自由基在抗寄生虫中的作用 | 第18-24页 |
1.5.1 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 | 第19页 |
1.5.2 一氧化氮抗寄生虫作用 | 第19-21页 |
1.5.3 一氧化氮供体简介 | 第21-24页 |
1.6 荧光成像技术 | 第24-25页 |
1.6.1 荧光成像技术简介 | 第24-25页 |
1.6.2 荧光成像在血吸虫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25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吡喹胺-硝酸酯的合成及抗日本血吸虫活性研究 | 第27-48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8-29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3 吡喹胺-硝酸酯的合成 | 第29-33页 |
2.3.1 合成路线 | 第29-30页 |
2.3.2 合成步骤及其表征 | 第30-33页 |
2.4 吡喹胺-硝酸酯活性评价 | 第33-36页 |
2.4.1 体外NO释放能力评价 | 第33-34页 |
2.4.2 杀灭尾蚴活性实验 | 第34-35页 |
2.4.3 体外抗成虫活性实验 | 第35-36页 |
2.4.4 对成虫形态的影响 | 第36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6-47页 |
2.5.1 体外释放NO能力评价 | 第36-38页 |
2.5.2 杀灭尾蚴活性评价 | 第38-41页 |
2.5.3 体外抗成虫活性评价 | 第41-45页 |
2.5.4 对成虫形态学影响 | 第45-47页 |
2.6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氧化呋咱的合成及抗日本血吸虫活性研究 | 第48-65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49-50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3.3 氧化呋咱的合成 | 第50-52页 |
3.3.1 合成路线 | 第50页 |
3.3.2 合成步骤及结构表征 | 第50-52页 |
3.4 氧化呋咱活性评价 | 第52-54页 |
3.4.1 体外NO释放能力 | 第52-53页 |
3.4.2 杀灭尾蚴活性实验 | 第53页 |
3.4.3 体外抗成虫活性实验 | 第53页 |
3.4.4 对成虫形态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3.5.1 体外释放NO能力评价 | 第54-55页 |
3.5.2 杀灭尾蚴活性评价 | 第55-58页 |
3.5.3 体外抗成虫活性评价 | 第58-61页 |
3.5.4 对成虫形态影响 | 第61-64页 |
3.6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氧化呋咱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谱性能的研究 | 第65-73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6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66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4.3 氧化呋咱荧光探针的合成及表征 | 第66-68页 |
4.3.1 荧光探针的合成路线 | 第66-67页 |
4.3.2 合成步骤及结构表征 | 第67-68页 |
4.4 氧化呋咱荧光探针体外成虫荧光成像 | 第68页 |
4.4.1 紫外探针紫外和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68页 |
4.4.2 荧光探针抗成虫试验 | 第68页 |
4.4.3 成虫荧光成像试验 | 第68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68-72页 |
4.5.1 合成产物分析 | 第68页 |
4.5.2 荧光探针的紫外和荧光光谱 | 第68-69页 |
4.5.3 荧光探针抗成虫活性 | 第69-70页 |
4.5.4 在成虫中荧光成像 | 第70-72页 |
4.6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