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1.2.1 致密油藏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CO_2驱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1 致密岩心制备及物性测试 | 第19页 |
1.3.2 致密油高压物性测试 | 第19页 |
1.3.3 致密油与CO_2最小混相压力实验 | 第19页 |
1.3.4 致密油藏CO_2驱模拟实验 | 第19-20页 |
1.3.5 致密油藏CO_2吞吐模拟实验 | 第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裂缝性致密岩心制备及物性测试 | 第22-33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3-25页 |
2.2.1 裂缝性致密岩心制备步骤 | 第23-24页 |
2.2.2 致密岩心物性测试实验步骤 | 第24-2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5页 |
2.4 致密岩石视渗透率研究 | 第25-31页 |
2.4.1 气体在致密岩石中流动的质量通量方程 | 第26-28页 |
2.4.2 考虑稀薄效应时视渗透率的计算 | 第28-29页 |
2.4.3 计算实例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致密油高压物性测试实验 | 第33-40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3-3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3-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2.1 致密油的配制 | 第35页 |
3.2.2 致密油注CO_2膨胀实验研究 | 第3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致密油与CO_2最小混相压力实验 | 第40-56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4.2.1 实验条件 | 第41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1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5页 |
4.3.1 细管实验基础数据 | 第41页 |
4.3.2 CO_2驱细管实验研究 | 第41-42页 |
4.3.3 细管长度对MMP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4 细管半径对MMP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5 驱替速度对MMP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CO_2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模型 | 第45-55页 |
4.4.1 交换条件数学期望方法 | 第46-47页 |
4.4.2 实验数据收集整理 | 第47页 |
4.4.3 MMP预测模型 | 第47-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致密油藏CO_2驱实验研究 | 第56-64页 |
5.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56-57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5.2.1 实验条件 | 第58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58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3页 |
5.3.1 采收率和压差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变化 | 第58-59页 |
5.3.2 注入速度对CO_2采收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3 焖井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4 裂缝级数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致密油藏CO_2吞吐实验研究 | 第64-75页 |
6.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64-65页 |
6.1.1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6.1.2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6.2.1 实验条件 | 第65页 |
6.2.2 实验步骤 | 第65-67页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7-73页 |
6.3.1 实验结果 | 第67页 |
6.3.2 不同段塞大小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6.3.3 氮气助推影响 | 第70-71页 |
6.3.4 焖井时间的影响 | 第71-72页 |
6.3.5 吞吐周期的影响 | 第72-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