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4-25页 |
| 第一节 西医对抑郁发作的认识与干预现状 | 第14-17页 |
| 一、抑郁发作的发病机制 | 第14-16页 |
| 二、抑郁发作的治疗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中医对抑郁发作的认识与干预现状 | 第17-18页 |
| 一、中医对抑郁发作的认识 | 第17-18页 |
| 二、中医对抑郁发作的治疗 | 第18页 |
| 第三节 从《脾胃论》结合六经辨证治疗抑郁发作的研究思路 | 第18-25页 |
| 一、对抑郁发作“从肝论治”和“从脾论治”的思考 | 第18-19页 |
| 二、从脾胃论治抑郁发作 | 第19-21页 |
| 三、从六经辨证论治抑郁发作 | 第21-24页 |
| 四、从五脏相关理解“脾胃为本”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第25-34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 第二节 设计类型与原则 | 第25页 |
| 一、研究类型与原则 | 第25页 |
| 二、病人来源及样本含量估算 | 第25页 |
| 三、随机方法 | 第25页 |
| 四、对照 | 第25页 |
| 第三节 研究人群 | 第25-28页 |
| 一、诊断标准 | 第25-27页 |
| 二、纳入标准 | 第27页 |
| 三、排除标准 | 第27页 |
| 四、剔除标准 | 第27-28页 |
| 五、脱落标准 | 第28页 |
| 第四节 干预方案 | 第28-30页 |
| 一、分组方法 | 第28-29页 |
| 二、试验组方案 | 第29页 |
| 三、对照组方案 | 第29页 |
| 四、干预疗程 | 第29-30页 |
| 第五节 观察指标 | 第30-34页 |
| 一、一般记录项目 | 第30页 |
| 二、纳入及排除指标 | 第30页 |
| 三、安全性指标 | 第30页 |
| 四、疗效指标 | 第30页 |
| 五、观测时点的规定 | 第30页 |
| 六、资料收集和数据管理 | 第30-31页 |
| 七、统计分析处理 | 第31-32页 |
| 八、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34-44页 |
| 第一节 基础资料 | 第34-35页 |
| 一、病例来源及完成情况 | 第34页 |
| 二、基线特征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疗效分析 | 第35-44页 |
| 一、主要疗效指标 | 第35-38页 |
| 二、次要疗效指标 | 第38-41页 |
| 三、试验组中医证候分析 | 第41-42页 |
| 四、安全性和依从性分析 | 第42页 |
| 五、脱落病例分析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结果讨论 | 第44-57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分析 | 第44-46页 |
| 一、女性更易患抑郁发作 | 第44-45页 |
| 二、本课题抑郁发作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各量表特点及其与本课题的疗效评估 | 第46-49页 |
| 一、本方案对轻度抑郁发作患者更具优势 | 第46-47页 |
| 二、本方案能改善抑郁发作患者焦虑情绪 | 第47页 |
| 三、本方案能改善抑郁发作患者睡眠质量 | 第47-48页 |
| 四、本方案能改善抑郁发作患者生存质量 | 第48-49页 |
| 第三节 抑郁发作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 第49-53页 |
| 一、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第49-50页 |
| 二、从《脾胃论》结合六经辨证的临床方案分析 | 第50-53页 |
| 第四节 抑郁发作干预方案西医机制分析 | 第53-55页 |
| 一、试验组主方一补中益气汤 | 第53-54页 |
| 二、试验组配方 | 第54-55页 |
| 第五节 抑郁发作患者安全性、依从性与脱落率分析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 | 第6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