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信技术与人际交往的意向性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6页
    1.1 选题依据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综述第12-14页
        1.3.1 国内关于交往意向性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外关于人际交往意向性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研究的设想和重点解决的问题第14-15页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5页
        1.5.1 逻辑分析法第15页
        1.5.2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1.6 文章创新点和难点第15-16页
第2章 微信技术发展的客观意向性第16-23页
    2.1 微信的出现和意向性的起源和发展第16-18页
        2.1.1 微信的使用现状第16-17页
        2.1.2 意向性的起源与发展第17-18页
    2.2 微信发展的技术性意向第18-20页
        2.2.1 微信使用的技术载体及其技术实质第18-19页
        2.2.2 微信的出现是社会网络技术进化的结果。第19-20页
    2.3 微信中人际交往意向性的满足条件第20-23页
        2.3.1 人交往的心理状态要顺应微信环境的变化第20-21页
        2.3.2 主体的认知逻辑要符合客观事实逻辑第21-23页
第3章 主体在使用微信过程中的主观意向性第23-30页
    3.1 主体使用微信的主观意向性背景分析第23-26页
        3.1.1 现实存在的人的个体存在与类存在的分离第23-24页
        3.1.2 工业社会下主体‘自创生’个性特征的压抑第24-25页
        3.1.3 脱离集体的个体意向性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第25-26页
    3.2 主体使用微信的主观意向第26-30页
        3.2.1 主体使用微信的功能选择倾向第26-27页
        3.2.2 微信的人际交往动机及主体的满足需求第27-28页
        3.2.3 微信赛博空间能弥补主体现实交往的不足第28页
        3.2.4 在线生存模式有利于人的社会互动和自我实现第28-30页
第4章 微信交往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结构失衡第30-40页
    4.1 微信技术的效用逻辑与人的意向性的违背第30-32页
        4.1.1 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受到资本运转逻辑的束缚第30-31页
        4.1.2 主体与现实世界的分离第31-32页
    4.2 微信交往的弱相互性也是一种对意义的蒙蔽第32-36页
        4.2.1 微信分享内容的碎片化使人的认识无标准性和无系统化第33-34页
        4.2.2 微信交际主体之间有情景而无历史的交流第34-35页
        4.2.3 微信的赛博空间导致共同有效性的弱化第35-36页
    4.3 主体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第36-40页
        4.3.1 人受技术理性压抑使人成为一种“单向度的存在”第36-38页
        4.3.2 主体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使交往非理想化第38页
        4.3.3 微信空间缺乏监管力度第38-40页
第5章 构建微信人际交往的合理意向第40-49页
    5.1 从人的本质角度构建微信人际交往的合理意向第40-44页
        5.1.1 微信交往应立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40-41页
        5.1.2 微信使用过程中个人交往的社会性与主体能动统一第41-43页
        5.1.3 构建主体在人际交往中和谐的心理状态第43-44页
    5.2 建立健全微信朋友圈良好的生态环境第44-45页
        5.2.1 制定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第44-45页
        5.2.2 将个人的发展与整体的发展统一起来第45页
    5.3 微信使用与人的生活世界的统一第45-49页
        5.3.1 微信交往要追求人类生活世界的意义向度第46-47页
        5.3.2 个体对微信交往的与境化理解来达到与集体意向性的统一第47-49页
结论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业失败复原过程中创业者社会网络演化研究
下一篇:旅游发展对女性居民社会角色变迁影响研究--基于栾川重渡沟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