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内关于交往意向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关于人际交往意向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设想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页 |
1.5.1 逻辑分析法 | 第15页 |
1.5.2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6 文章创新点和难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微信技术发展的客观意向性 | 第16-23页 |
2.1 微信的出现和意向性的起源和发展 | 第16-18页 |
2.1.1 微信的使用现状 | 第16-17页 |
2.1.2 意向性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18页 |
2.2 微信发展的技术性意向 | 第18-20页 |
2.2.1 微信使用的技术载体及其技术实质 | 第18-19页 |
2.2.2 微信的出现是社会网络技术进化的结果。 | 第19-20页 |
2.3 微信中人际交往意向性的满足条件 | 第20-23页 |
2.3.1 人交往的心理状态要顺应微信环境的变化 | 第20-21页 |
2.3.2 主体的认知逻辑要符合客观事实逻辑 | 第21-23页 |
第3章 主体在使用微信过程中的主观意向性 | 第23-30页 |
3.1 主体使用微信的主观意向性背景分析 | 第23-26页 |
3.1.1 现实存在的人的个体存在与类存在的分离 | 第23-24页 |
3.1.2 工业社会下主体‘自创生’个性特征的压抑 | 第24-25页 |
3.1.3 脱离集体的个体意向性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 第25-26页 |
3.2 主体使用微信的主观意向 | 第26-30页 |
3.2.1 主体使用微信的功能选择倾向 | 第26-27页 |
3.2.2 微信的人际交往动机及主体的满足需求 | 第27-28页 |
3.2.3 微信赛博空间能弥补主体现实交往的不足 | 第28页 |
3.2.4 在线生存模式有利于人的社会互动和自我实现 | 第28-30页 |
第4章 微信交往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结构失衡 | 第30-40页 |
4.1 微信技术的效用逻辑与人的意向性的违背 | 第30-32页 |
4.1.1 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受到资本运转逻辑的束缚 | 第30-31页 |
4.1.2 主体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 第31-32页 |
4.2 微信交往的弱相互性也是一种对意义的蒙蔽 | 第32-36页 |
4.2.1 微信分享内容的碎片化使人的认识无标准性和无系统化 | 第33-34页 |
4.2.2 微信交际主体之间有情景而无历史的交流 | 第34-35页 |
4.2.3 微信的赛博空间导致共同有效性的弱化 | 第35-36页 |
4.3 主体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4.3.1 人受技术理性压抑使人成为一种“单向度的存在” | 第36-38页 |
4.3.2 主体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使交往非理想化 | 第38页 |
4.3.3 微信空间缺乏监管力度 | 第38-40页 |
第5章 构建微信人际交往的合理意向 | 第40-49页 |
5.1 从人的本质角度构建微信人际交往的合理意向 | 第40-44页 |
5.1.1 微信交往应立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40-41页 |
5.1.2 微信使用过程中个人交往的社会性与主体能动统一 | 第41-43页 |
5.1.3 构建主体在人际交往中和谐的心理状态 | 第43-44页 |
5.2 建立健全微信朋友圈良好的生态环境 | 第44-45页 |
5.2.1 制定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 第44-45页 |
5.2.2 将个人的发展与整体的发展统一起来 | 第45页 |
5.3 微信使用与人的生活世界的统一 | 第45-49页 |
5.3.1 微信交往要追求人类生活世界的意义向度 | 第46-47页 |
5.3.2 个体对微信交往的与境化理解来达到与集体意向性的统一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