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5 剔除标准 | 第15页 |
1.6 脱落标准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2.1 受试对象分组 | 第15-16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6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16-19页 |
2.4 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 第19页 |
2.5 药物不良反应 | 第19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1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9-24页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19-20页 |
3.2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第20-21页 |
3.3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 第21-22页 |
3.4 两组治疗前后Kupperman症状评分比较 | 第22-23页 |
3.5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35页 |
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1.1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影响 | 第24页 |
1.2 对血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 第24页 |
1.3 对相关量表评分的影响 | 第24-25页 |
1.4 不良反应评估 | 第25页 |
2 中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25-29页 |
2.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25-27页 |
2.2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27-29页 |
3 当归六黄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理论基础及分析 | 第29-33页 |
3.1 当归六黄汤的立论依据 | 第29-30页 |
3.2 当归六黄汤组成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0-33页 |
4 不足与展望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39-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7页 |
附表1 国内改良Kupperman Index记分 | 第47-49页 |
附表2 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 | 第49-51页 |
附表3 焦虑自评量表(SAS) | 第51-53页 |
附表4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53-55页 |
附表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