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证券投资活动中的锚定效应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锚定效应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锚定效应的分类研究 | 第10-12页 |
1.2.1 经典锚定效应与语义启动范式 | 第10页 |
1.2.2 基础锚定效应与数字启动范式 | 第10-12页 |
1.2.3 自发锚定效应与阈下启动范式 | 第12页 |
1.2.4 小结 | 第12页 |
1.3 锚定效应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1 国外对锚定效应在金融市场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对锚定效应在金融市场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锚定效应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锚定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15-20页 |
2.1 锚定效应的作用原理 | 第15-17页 |
2.1.1 选择通达模型 | 第15-16页 |
2.1.2 不充分调整模型 | 第16页 |
2.1.3 重心理过程 | 第16-17页 |
2.1.4 认知神经心理 | 第17页 |
2.2 锚定效应的经济学基础 | 第17-18页 |
2.2.1 合理预期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价格规律 | 第18页 |
2.3 锚定效应作用机制小结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锚定效应的度量及实验设计 | 第20-23页 |
3.1 锚定效应的度量 | 第20页 |
3.1.1 锚定效应存在的判定标准 | 第20页 |
3.1.2 锚定效应强弱的判定标准 | 第20页 |
3.2 锚定效应实验设计 | 第20-23页 |
3.2.1 实验目的及方式 | 第20-21页 |
3.2.2 实验对象及组成结构分析 | 第21-22页 |
3.2.3 实验条件说明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我国个人证券投资者锚定实验研究 | 第23-65页 |
4.1 锚定效应存在与否的分析 | 第23-26页 |
4.2 政府机构作为锚定源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 | 第26-35页 |
4.2.1 政府机构对CPI指数提出锚定值 | 第26-28页 |
4.2.2 政府机构对流动性资金量提出锚定值 | 第28-30页 |
4.2.3 政府机构对证券开户人数提出锚定值 | 第30-32页 |
4.2.4 政府机构对养老金投资金额提出锚定值 | 第32-34页 |
4.2.5 小结 | 第34-35页 |
4.3 券商作为锚定源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 | 第35-50页 |
4.3.1 券商对指数提出锚定值 | 第35-41页 |
4.3.2 券商对个股提出锚定值 | 第41-47页 |
4.3.3 券商对板块提出锚定值 | 第47-49页 |
4.3.4 小结 | 第49-50页 |
4.4 上市公司作为锚定源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 | 第50-60页 |
4.4.1 上市公司对经营业绩提出锚定值 | 第50-55页 |
4.4.2 上市公司对投资计划提出锚定值 | 第55-57页 |
4.4.3 上市公司对利润分配提出锚定值 | 第57-60页 |
4.4.4 小结 | 第60页 |
4.5 锚定值提出者为其他类型 | 第60-63页 |
4.6 关于锚定效应实验研究的总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建议与不足 | 第65-67页 |
5.1 建议 | 第65-66页 |
5.1.1 政府机构的对策 | 第65页 |
5.1.2 券商的对策 | 第65页 |
5.1.3 上市公司的对策 | 第65-66页 |
5.1.4 个人投资者的对策 | 第66页 |
5.2 不足 | 第66-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