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德地区基岩顶面构造解释及风化壳储层预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6页 |
0.1 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0.2.1 基岩油气藏概况 | 第8-9页 |
0.2.2 变质火山岩气藏 | 第9-10页 |
0.2.3 井震联合精细构造解释 | 第10-11页 |
0.2.4 储层地震反演技术 | 第11-13页 |
0.3 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3-15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0.3.2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0.3.3 技术关键 | 第15页 |
0.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 第15-16页 |
0.4.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页 |
0.4.2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4页 |
1.1 研究区位置 | 第16-17页 |
1.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6页 |
1.1.2 研究区构造位置 | 第16-17页 |
1.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7-24页 |
1.2.1 地层简况 | 第17-19页 |
1.2.2 勘探概况 | 第19-20页 |
1.2.3 断裂特征 | 第20-22页 |
1.2.4 基底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昌德地区基岩顶面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 | 第24-39页 |
2.1 地震层位标定和地震层位波组特征 | 第24-26页 |
2.1.1 地震层位标定 | 第24-25页 |
2.1.2 地震层位波组特征 | 第25-26页 |
2.2 层位及断层解释 | 第26-29页 |
2.2.1 层位解释 | 第26-27页 |
2.2.2 断层解释 | 第27-29页 |
2.3 速度研究与构造成图 | 第29-32页 |
2.3.1 等T0图的编制 | 第29-30页 |
2.3.2 速度场的建立 | 第30-31页 |
2.3.3 构造图的编制 | 第31-32页 |
2.4 昌德地区基岩顶面构造特征 | 第32-39页 |
2.4.1 反射层构造特征 | 第32-33页 |
2.4.2 昌德地区基岩顶面断裂发育特征 | 第33-34页 |
2.4.3 昌德地区基岩顶面圈闭特征 | 第34-39页 |
第三章 昌德地区基底岩性预测 | 第39-46页 |
3.1 昌德地区基底岩性概况 | 第39-40页 |
3.1.1 地层与岩性 | 第39-40页 |
3.1.2 基底的岩石密度分析 | 第40页 |
3.2 基底岩性预测 | 第40-46页 |
3.2.1 钻井资料解释 | 第41-42页 |
3.2.2 重磁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 第42-44页 |
3.2.3 基底岩性预测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地震属性及地震反演方法储层预测 | 第46-57页 |
4.1 地震属性储层预测 | 第46-49页 |
4.1.1 地震属性优选原则 | 第46-47页 |
4.1.2 地震属性储层预测 | 第47-49页 |
4.2 地震反演储层预测 | 第49-54页 |
4.2.1 曲线预处理 | 第49-52页 |
4.2.2 地震子波的提取与层位标定 | 第52-53页 |
4.2.3 稀疏脉冲反演 | 第53-54页 |
4.3 基岩风化壳储层刻画 | 第54-57页 |
4.3.1 基底风化壳钻井情况 | 第54-55页 |
4.3.2 基岩风化壳厚度预测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57-64页 |
5.1 昌德地区基岩风化壳气藏聚集规律分析 | 第57-62页 |
5.1.1 气源条件分析 | 第57-58页 |
5.1.2 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5.1.3 昌德地区盖层条件 | 第59-61页 |
5.1.4 已发现气藏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5.2 有利区带预测 | 第62-64页 |
5.2.1 昌德地区有利区条件归纳 | 第62页 |
5.2.2 昌德地区有利区预测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