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印纸与印铁工艺区别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印刷质量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2 色墨控制模型参数转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色墨智能调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墨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 第17-26页 |
2.1 印铁机控墨原理 | 第17-18页 |
2.2 墨量智能控制系统 | 第18-19页 |
2.3 放墨量调整 | 第19-21页 |
2.3.1 影响印刷色彩质量相关因素 | 第19-20页 |
2.3.2 放墨量调整依据 | 第20-21页 |
2.4 质量检测 | 第21-24页 |
2.4.1 密度检测法 | 第22页 |
2.4.2 色度检测法 | 第22-23页 |
2.4.3 机器视觉检测 | 第23-24页 |
2.5 墨量智能决策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设计与测控条颜色信息提取 | 第26-45页 |
3.1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设计 | 第26-33页 |
3.1.1 工业相机 | 第26-28页 |
3.1.2 镜头 | 第28-29页 |
3.1.3 图像采集卡 | 第29-30页 |
3.1.4 光源 | 第30-33页 |
3.2 在图片中提取测控条的位置 | 第33-44页 |
3.2.1 霍夫变换检测边缘 | 第33-38页 |
3.2.2 十字线检测定位 | 第38-40页 |
3.2.3 模板特征匹配 | 第40-42页 |
3.2.4 三种图像处理算法性能分析 | 第42-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色度值颜色空间转化 | 第45-56页 |
4.1 颜色空间 | 第45-48页 |
4.1.1 RGB空间 | 第45-46页 |
4.1.2 PCS空间 | 第46-47页 |
4.1.3 ICC颜色特性文件 | 第47-48页 |
4.2 获取模型训练数据 | 第48-49页 |
4.3 色空间转化算法 | 第49-55页 |
4.3.1 多项式拟合 | 第50-51页 |
4.3.2 神经网络法 | 第51-52页 |
4.3.3 查表插值法 | 第52-55页 |
4.3.4 几种模型的比较 | 第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色墨转化模型的设计与研究 | 第56-73页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6-58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58-60页 |
5.2.1 实验设备 | 第58页 |
5.2.2 实验环境 | 第58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5.2.4 实验结果 | 第59-60页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0-68页 |
5.3.1 色墨转化关系研究 | 第60-63页 |
5.3.2 串墨模型研究 | 第63-68页 |
5.4 模型应用 | 第68-71页 |
5.4.1 油墨预置 | 第68-70页 |
5.4.2 墨量检测调控 | 第70-71页 |
5.5 实验结论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基于减法聚类ANFIS算法的墨量智能控制模型设计 | 第73-88页 |
6.1 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 第73-77页 |
6.1.1 墨量控制模型建模方法 | 第73-75页 |
6.1.2 减法聚类的ANFIS模型 | 第75-77页 |
6.2 训练数据来源——油墨转移模型 | 第77-82页 |
6.2.1 油墨转移建模原理 | 第78-80页 |
6.2.2 油墨转移模型验证 | 第80-82页 |
6.2.3 获得训练数据 | 第82页 |
6.3 模型训练与仿真分析 | 第82-87页 |
6.3.1 单墨区训练与仿真 | 第82-84页 |
6.3.2 全墨区仿真 | 第84-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7.1 总结 | 第8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