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金会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动态机制与效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非营利组织和财富分配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非营利组织 | 第18-20页 |
2.1.1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财富分配理论 | 第20-24页 |
2.2.1 财富分配内涵 | 第20-22页 |
2.2.2 第三次分配 | 第22-24页 |
第3章 美国基金会概况 | 第24-33页 |
3.1 基金会的定义 | 第24页 |
3.2 美国基金会的宗旨 | 第24-26页 |
3.2.1 影响基金会宗旨形成的因素 | 第24-25页 |
3.2.2 美国基金会的两大类宗旨 | 第25-26页 |
3.3 美国基金会的分类 | 第26-30页 |
3.3.1 公共基金会 | 第27-28页 |
3.3.2 私立基金会 | 第28-30页 |
3.4 美国基金会的产生根源 | 第30-33页 |
3.4.1 巨大的私人财富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30-31页 |
3.4.2 根深蒂固的宗教影响是前提条件 | 第31页 |
3.4.3 志愿精神是思想动力 | 第31-32页 |
3.4.4“名利导火索”的驱使 | 第32-33页 |
第4章 美国基金会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动态机制 | 第33-52页 |
4.1 基金会的“聚财”机制 | 第34-40页 |
4.1.1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 | 第35-37页 |
4.1.2 基金会的运行机构 | 第37-40页 |
4.1.3 代际财产转移带来的获赠资金增长 | 第40页 |
4.2 基金会的“散财”机制 | 第40-48页 |
4.2.1 基金会的资金去向 | 第41-46页 |
4.2.2 基金会的捐赠类型 | 第46-48页 |
4.2.3 基金会的投资战略 | 第48页 |
4.3 基金会运作的监管机制 | 第48-52页 |
4.3.1 法律的约束 | 第49-50页 |
4.3.2 基金会内部自律 | 第50页 |
4.3.3 公益机构的监督 | 第50-52页 |
第5章 美国基金会在社会财富分配中产生的效用 | 第52-58页 |
5.1 促进资源平衡和公益事业 | 第52-53页 |
5.1.1 平衡发展和平等 | 第52-53页 |
5.1.2 弘扬公益精神 | 第53页 |
5.2 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 第53-55页 |
5.2.1 引导财富流向急需领域 | 第53-54页 |
5.2.2 促进科技进步 | 第54-55页 |
5.3 支持国家政策,弥补政府不足 | 第55-56页 |
5.3.1 密切配合政府工作 | 第55页 |
5.3.2 关注边缘领域和前瞻问题 | 第55页 |
5.3.3 做政府的“思想库” | 第55-56页 |
5.4 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发展和交流 | 第56-58页 |
5.4.1 在和平的前提下谋发展 | 第56页 |
5.4.2“因地制宜”促进共同进步 | 第56-57页 |
5.4.3 了解世界,宣传美国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