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一) 社会组织的繁荣发展 | 第15-16页 |
(二) 性少数群体及相关服务组织影响力扩大 | 第16页 |
(三) 个人实践与服务的体会 | 第16-17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7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一) 理论层面 | 第17-18页 |
(二) 实践层面 | 第18页 |
(三) 政策层面 | 第18页 |
(四) 个人层面 | 第18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 社会组织 | 第18-19页 |
(二) 性少数群体 | 第19页 |
(三) 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27页 |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研究 | 第20-24页 |
(一) 国外社会组织发展及其研究回顾 | 第20-21页 |
(二) 国内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研究回顾 | 第21-24页 |
二、关于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的研究 | 第24-25页 |
(一) 社会组织参与性少数群体艾滋病防控方面的研究 | 第24-25页 |
(二) 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自身建设研究 | 第25页 |
三、过往研究总结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一、研究视角 | 第27页 |
二、质性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28-29页 |
(一) 准备和探索阶段 | 第28-29页 |
(二) 深入访谈阶段 | 第29页 |
(三) 资料分析阶段 | 第29页 |
四、研究的伦理 | 第29-30页 |
五、研究方法运用中的不足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的建设现状 | 第31-51页 |
一、相对完善的组织内部运行系统 | 第31-47页 |
(一) 成型的组织架构 | 第31-32页 |
(二) 经验实用的组织制度 | 第32-33页 |
(三) 多样化的人力结构特征与招募方式 | 第33-35页 |
(四) 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 第35-36页 |
(五) 多样化的组织宣传工作 | 第36-38页 |
(六) 特色化的组织服务 | 第38-47页 |
1. 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 第38页 |
2. 以健康和认同为本的服务目标 | 第38-39页 |
3. 由点到面扩展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 | 第39-40页 |
4. 多元动态的服务内容 | 第40-43页 |
5. 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 | 第43-44页 |
6. 相对专业化的服务人员 | 第44-45页 |
7. 渐得认可的服务效果 | 第45-47页 |
二、相对有效支持的组织外部环境系统 | 第47-50页 |
(一) 政策间接支持 | 第47-48页 |
(二) 合作单位项目和资金支持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发展困境与挑战 | 第51-60页 |
一、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欠佳 | 第51-55页 |
(一) 社会政策制度缺位,组织注册合法困难 | 第51-52页 |
(二) 社会公众认同度低,舆论环境压力大 | 第52-53页 |
(三) 资金筹措环境狭窄,项目资助金额有限 | 第53-55页 |
二、组织运作机制和服务困难 | 第55-58页 |
(一) 组织架构尚待完善 | 第55-56页 |
(二) 制度落实不到位 | 第56页 |
(三) 因人而异,地区间服务工作不均衡 | 第56-57页 |
(四) 专业化、职业化较低,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受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发展建议 | 第60-65页 |
一、完善组织的立法和政策 | 第60-61页 |
(一) 完善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实现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的合法性 | 第60页 |
(二) 加强政策保障,从政策方面支持性少数群体服务组织的合理发展 | 第60-61页 |
二、提高社会认同和支持力度 | 第61-63页 |
(一) 加强与媒体合作,注重宣传,多元方式扩大影响面 | 第61-62页 |
(二) 以社会责任为突破口,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 第62页 |
(三) 加强组织间交流学习,实现联合发展 | 第62-63页 |
三、加强组织自身建设 | 第63-64页 |
(一) 完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实现规范化发展 | 第63页 |
(二) 以人才为核心,提升组织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讨论与总结 | 第65-69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二、研究贡献 | 第66-67页 |
三、研究限制 | 第67-68页 |
四、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附录Ⅰ:S组织概况 | 第69-70页 |
附录Ⅱ:访谈大纲 | 第70-71页 |
附录Ⅲ:受访人员编码表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