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印染废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 第12-14页 |
1.2.1 印染废水污染现状 | 第12页 |
1.2.2 印染废水治理措施 | 第12-14页 |
1.3 光催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光催化技术概述 | 第14页 |
1.3.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 | 第14-15页 |
1.3.3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类型 | 第15-16页 |
1.4 铋系光催化剂简介 | 第16-18页 |
1.4.1 铋及其化合物 | 第16-18页 |
1.4.2 钒酸铋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18页 |
1.5 钒酸铋的改性 | 第18-20页 |
1.5.1 离子掺杂 | 第19页 |
1.5.2 半导体复合 | 第19-20页 |
1.5.3 表面光敏化 | 第20页 |
1.5.4 表面贵金属沉积 | 第20页 |
1.6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1 BiVO_4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2 Ag_2O/BiVO_4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Eu掺杂BiVO_4的制备 | 第24页 |
2.2.4 Eu掺杂Ag_2O/BiVO_4的制备 | 第24页 |
2.3 样品表征 | 第24-25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XRD) | 第24-25页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5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5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5页 |
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 | 第25页 |
2.4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25-27页 |
2.4.1 实验过程 | 第25-26页 |
2.4.2 亚甲基蓝标准溶液曲线 | 第26-27页 |
第3章 BiVO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7-35页 |
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7-32页 |
3.1.1 XRD图谱分析 | 第27-30页 |
3.1.2 XPS能谱分析 | 第30-31页 |
3.1.3 SEM电镜分析 | 第31-32页 |
3.1.4 UV-vis光谱分析 | 第32页 |
3.2 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32-33页 |
3.3 可见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Ag_2O/BiVO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5-41页 |
4.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5-39页 |
4.1.1 XRD图谱分析 | 第35-36页 |
4.1.2 SEM电镜分析 | 第36-37页 |
4.1.3 XPS能谱分析 | 第37页 |
4.1.4 TEM-mapping元素分析 | 第37-38页 |
4.1.5 TEM电镜分析 | 第38页 |
4.1.6 UV-vis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4.2 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39-40页 |
4.3 可见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Eu掺杂BiVO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1-46页 |
5.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1-43页 |
5.1.1 XRD图谱分析 | 第41-42页 |
5.1.2 SEM电镜分析 | 第42页 |
5.1.3 TEM-Mapping元素分析 | 第42-43页 |
5.1.4 UV-vis光谱分析 | 第43页 |
5.2 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3-45页 |
5.3 可见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Eu掺杂Ag_2O/BiVO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6-51页 |
6.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6-49页 |
6.1.1 XRD图谱分析 | 第46-47页 |
6.1.2 SEM电镜分析 | 第47-48页 |
6.1.3 TEM-mapping元素分析 | 第48页 |
6.1.4 UV-vis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6.2 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9-50页 |
6.3 可见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5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7.1 结论 | 第51-52页 |
7.2 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