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景观化—一种旅游凝视的视角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1.2 本项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1.3.3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 1.4 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1.4.1 研究资料 | 第14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2 国内外研究趋势及发展现状 | 第16-23页 |
| 2.1 体验经济下主客关系研究的转向 | 第16-17页 |
| 2.2 旅游凝视的内涵及理论构成 | 第17-19页 |
| 2.3 旅游景观研究的局限及其真实性 | 第19-23页 |
| 2.3.1 旅游景观研究的局限 | 第19-20页 |
| 2.3.2 旅游景观与真实性研究 | 第20-23页 |
| 3 旅游场中的景观人 | 第23-40页 |
| 3.1 旅游场 | 第23-24页 |
| 3.2 旅游场中的景观人 | 第24-31页 |
| 3.2.1 文本分析 | 第24-28页 |
| 3.2.2 照片分析 | 第28-30页 |
| 3.2.3 景观人 | 第30-31页 |
| 3.3 人的景观化 | 第31-38页 |
| 3.3.1 目的地居民:文化附着的景观人 | 第31-34页 |
| 3.3.2 旅游者他:相互关注的景观人 | 第34-36页 |
| 3.3.3 旅游者我:同化的景观人 | 第36-38页 |
| 3.4 小结 | 第38-40页 |
| 4 旅游凝视视角下人的景观化建构 | 第40-49页 |
| 4.1 景观人的符号化建构 | 第40-43页 |
| 4.1.1 旅游凝视与符号 | 第40-41页 |
| 4.1.2 追寻符号意义 | 第41-43页 |
| 4.2 景观人的差异化建构 | 第43-46页 |
| 4.2.1 旅游、凝视与差异化 | 第43-44页 |
| 4.2.2 差异化:景观人形成的源动力 | 第44-46页 |
| 4.3 个人创造性审美的结果 | 第46-49页 |
| 4.3.1 旅游与审美 | 第46-47页 |
| 4.3.2 个人创造的浪漫化 | 第47-49页 |
| 5 人的景观化体验维度 | 第49-62页 |
| 5.1 多维度的感官体验 | 第51-54页 |
| 5.1.1 视觉关注 | 第52页 |
| 5.1.2 多感官的整体体验 | 第52-54页 |
| 5.2 互动体验:深化在场体验 | 第54-57页 |
| 5.3 情感体验:回归生活世界 | 第57-60页 |
| 5.3.1 情绪 | 第57-58页 |
| 5.3.2 感受 | 第58页 |
| 5.3.3 想象 | 第58-59页 |
| 5.3.4 意义 | 第59-60页 |
| 5.4 小结 | 第60-62页 |
| 6 人的景观化、真实性与旅游体验质量 | 第62-76页 |
| 6.1 旅游体验质量测量的转向:情感体验 | 第62-64页 |
| 6.2 真实性:旅游体验质量的一个情感维度 | 第64-65页 |
| 6.3 问卷设计及调查 | 第65-75页 |
| 6.3.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66-67页 |
| 6.3.2 问卷结果分析 | 第67-74页 |
| 6.3.3 问卷调查小结 | 第74-75页 |
| 6.4 情感体验测量的多维度探索 | 第75-76页 |
| 7 研究结论与启发 | 第76-79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 7.2 研究创新 | 第77页 |
| 7.3 研究不足 | 第77-78页 |
| 7.4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 附录 | 第79-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后记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