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镁铝水滑石基复合材料吸附去除水中铬(Ⅵ)、磷酸盐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8-52页
    1.1 铬(Ⅵ)污染及其处理技术第18-26页
        1.1.1 铬(Ⅵ)污染状况第18-20页
        1.1.2 铬(Ⅵ)污染的危害第20-21页
        1.1.3 铬(Ⅵ)污染的处理技术第21-26页
    1.2 磷污染现状及其处理技术第26-33页
        1.2.1 磷污染现状第26-27页
        1.2.2 磷污染的危害第27-28页
        1.2.3 磷污染的处理技术第28-33页
    1.3 吸附理论概述第33-40页
        1.3.1 吸附机理及分类第33-34页
        1.3.2 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第34-35页
        1.3.3 吸附动力学第35-36页
        1.3.4 吸附等温线与吸附热力学第36-40页
    1.4 水滑石及其作为吸附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40-44页
        1.4.1 概述第40-41页
        1.4.2 制备方法第41-42页
        1.4.3 作为吸附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42-44页
    1.5 高岭土及其作为吸附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44-46页
        1.5.1 概述第44页
        1.5.2 作为吸附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44-46页
    1.6 铁氧体及其作为吸附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46-49页
        1.6.1 概述第46页
        1.6.2 制备方法第46-47页
        1.6.3 作为吸附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47-49页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第49-52页
        1.7.1 研究的意义第49-50页
        1.7.2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第50页
        1.7.3 创新点第50-52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2-59页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52-53页
        2.1.1 试验材料第52-53页
        2.1.2 试验仪器第53页
    2.2 吸附试验方法第53-54页
    2.3 吸附剂的再生试验方法第54页
    2.4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第54-56页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54页
        2.4.2 比表面积第54-55页
        2.4.3 X射线衍射第55页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55页
        2.4.5 差热-热重第55页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55-56页
    2.5 铬(VI)和磷酸盐的检测方法第56-59页
        2.5.1 铬(VI)的检测第56-57页
        2.5.2 磷酸盐的检测第57-59页
第3章 吸附剂的制备及基本性质表征第59-72页
    3.1 吸附剂的制备第59-61页
        3.1.1 高岭土/Mg Al-LDH的制备第59页
        3.1.2 Co Fe_2O_4/Mg Al-LDH的制备第59-60页
        3.1.3 吸附剂制备成本分析第60-61页
    3.2 高岭土和高岭土/Mg Al-LDH的表征第61-66页
        3.2.1 SEM分析第61-62页
        3.2.2 BET-BJH分析第62-63页
        3.2.3 TG-DAT分析第63-64页
        3.2.4 XRD分析第64-65页
        3.2.5 等电点测定及分析第65-66页
    3.3 Co Fe_2O_4和Co Fe_2O_4/Mg Al-LDH的表征第66-71页
        3.3.1 SEM分析第66页
        3.3.2 BET-BJH分析第66-67页
        3.3.3 TG-DAT分析第67-68页
        3.3.4 磁性测试及分析第68-69页
        3.3.5 XRD分析第69-70页
        3.3.6 等电点测定及分析第70-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4章 高岭土/Mg Al-LDH吸附Cr(VI)的研究第72-89页
    4.1 高岭土和高岭土/Mg Al-LDH对Cr(VI)的吸附第72页
    4.2 高岭土/Mg Al-LDH除Cr(VI)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2-77页
        4.2.1 吸附剂投加量第72-73页
        4.2.2 溶液p H值第73-75页
        4.2.3 吸附时间和初始Cr(VI)浓度第75-76页
        4.2.4 共存阴离子第76-77页
    4.3 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第77-83页
        4.3.1 吸附动力学第77-79页
        4.3.2 吸附热力学第79-83页
    4.4 高岭土/Mg Al-LDH的再生性能分析第83-85页
        4.4.1 再生剂类型的影响第83页
        4.4.2 Na_2CO_3浓度的影响第83-84页
        4.4.3 再生次数的影响第84-85页
    4.5 高岭土/Mg Al-LDH吸附Cr(VI)的机理研究第85-87页
        4.5.1 吸附Cr(VI)前后SEM结果分析第85-86页
        4.5.2 吸附Cr(VI)前后XRD结果分析第86页
        4.5.3 吸附Cr(VI)前后FTIR结果分析第86-87页
    4.6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高岭土/Mg Al-LDH吸附磷酸盐的研究第89-104页
    5.1 高岭土和高岭土/Mg Al-LDH对磷酸盐的吸附第89页
    5.2 高岭土/Mg Al-LDH除磷酸盐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9-93页
        5.2.1 吸附剂投加量第89-90页
        5.2.2 溶液pH值第90-91页
        5.2.3 吸附时间和初始磷酸盐浓度第91-92页
        5.2.4 共存阴离子第92-93页
    5.3 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第93-99页
        5.3.1 吸附动力学第93-95页
        5.3.2 吸附热力学第95-99页
    5.4 高岭土/Mg Al-LDH的再生性能分析第99-101页
        5.4.1 再生剂类型的影响第99页
        5.4.2 Na_2CO_3浓度的影响第99-100页
        5.4.3 再生次数的影响第100-101页
    5.5 高岭土/Mg Al-LDH吸附磷酸盐的机理研究第101-103页
        5.5.1 吸附磷酸盐前后SEM结果分析第101页
        5.5.2 吸附磷酸盐前后XRD结果分析第101-102页
        5.5.3 吸附磷酸盐前后FTIR结果分析第102-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Co Fe_2O_4/Mg Al-LDH吸附Cr(Ⅵ)的研究第104-122页
    6.1 Co Fe_2O_4和Co Fe_2O_4/Mg Al-LDH对Cr(Ⅵ)的吸附第104页
    6.2 Co Fe_2O_4/Mg Al-LDH除Cr(Ⅵ)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4-107页
        6.2.1 吸附剂投加量第104-105页
        6.2.2 溶液p H值第105-106页
        6.2.3 吸附时间和初始Cr(Ⅵ)浓度第106页
        6.2.4 共存阴离子第106-107页
    6.3 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第107-113页
        6.3.1 吸附动力学第107-110页
        6.3.2 吸附热力学第110-113页
    6.4 Co Fe_2O_4/Mg Al-LDH的再生性能分析第113-115页
        6.4.1 再生剂类型的影响第113-114页
        6.4.2 Na_2CO_3浓度的影响第114页
        6.4.3 再生次数的影响第114-115页
    6.5 Co Fe_2O_4/Mg Al-LDH吸附Cr(Ⅵ)的机理研究第115-119页
        6.5.1 吸附Cr(Ⅵ)前后SEM结果分析第115-116页
        6.5.2 吸附Cr(Ⅵ)前后XRD结果分析第116页
        6.5.3 吸附Cr(Ⅵ)前后FTIR结果分析第116-118页
        6.5.4 吸附Cr(Ⅵ)前后XPS结果分析第118-119页
    6.6 吸附剂对Cr(Ⅵ)吸附容量的比较第119-120页
    6.7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7章 Co Fe_2O_4/Mg Al-LDH吸附磷酸盐的研究第122-139页
    7.1 Co Fe_2O_4和Co Fe_2O_4/Mg Al-LDH对磷酸盐的吸附第122页
    7.2 Co Fe_2O_4/Mg Al-LDH除磷酸盐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22-125页
        7.2.1 吸附剂投加量第122-123页
        7.2.2 溶液pH值第123-124页
        7.2.3 吸附时间和初始磷酸盐浓度第124-125页
        7.2.4 共存阴离子第125页
    7.3 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第125-131页
        7.3.1 吸附动力学第125-128页
        7.3.2 吸附热力学第128-131页
    7.4 Co Fe_2O_4/Mg Al-LDH的再生第131-133页
        7.4.1 再生剂类型的影响第131页
        7.4.2 Na_2CO_3浓度的影响第131-132页
        7.4.3 再生次数的影响第132-133页
    7.5 Co Fe_2O_4/Mg Al-LDH吸附磷酸盐的机理研究第133-136页
        7.5.1 吸附磷酸盐前后SEM结果分析第133页
        7.5.2 吸附磷酸盐前后XRD结果分析第133-134页
        7.5.3 吸附磷酸盐前后FTIR结果分析第134-135页
        7.5.4 吸附磷酸盐前后XPS结果分析第135-136页
    7.6 吸附剂对磷酸盐吸附容量的比较第136-137页
    7.7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结论与建议第139-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6-157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第157-158页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专利和专著)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功率波的车载设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下一篇:大型重载液体静压转台承载特性及流固热耦合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