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理论研究 | 第11-45页 |
第一部分 肺血的概述 | 第11-22页 |
一、肺血的文献源流 | 第11-12页 |
(一)《内经》时期 | 第11页 |
(二)宋代 | 第11页 |
(三)明清时期,肺血一词出现的频率较前有明显的增加 | 第11-12页 |
二、肺血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一)指肺出血,多为肺络损伤之后,导致肺脏出血,最后从口而出者 | 第12页 |
(二)指因肺脏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吐血、唾血、便血等出血 | 第12-13页 |
(三)指咽喉部脓血 | 第13页 |
(四)指肺经之血分,与肺经气分相对而言 | 第13页 |
(五)指肺脏之血,具滋润营养肺脏的作用 | 第13页 |
三、历代少提肺血的原因 | 第13-15页 |
(一)从生理功能上看 | 第13-14页 |
(二)从病理变化上看 | 第14页 |
(三)受中医古代解剖知识和文献记载的影响,古人认为“肺为少血之脏” | 第14-15页 |
(四)肺血在功能上处于隐性状态 | 第15页 |
四、肺为血脏与肺为气血生化之源 | 第15-19页 |
(一)肺生血 | 第15-17页 |
(二)肺主气,肺行血 | 第17页 |
(三)肺与脉关系密切 | 第17-18页 |
(四)从气血关系反证肺为多血之脏 | 第18页 |
(五)现代解剖学可为肺为血脏之佐证 | 第18-19页 |
五、肺血的生理功能 | 第19-20页 |
(一)滋润、濡养 | 第19-20页 |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 第20页 |
六、肺血与脏腑的关系 | 第20-22页 |
(一)肺血与肾精 | 第20页 |
(二)肺血与脾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肺血虚证 | 第22-38页 |
一、肺血虚证的含义 | 第22页 |
(一)翟华强 | 第22页 |
(二)周兆山 | 第22页 |
(三)曹科、文小敏 | 第22页 |
(四)邸若虹、晏飞 | 第22页 |
二、肺血虚证的存在依据 | 第22-25页 |
(一)从“肺合皮毛”推测肺血虚证的存在性 | 第23页 |
(二)从血虚的病机方面推测肺血虚证的存在性 | 第23页 |
(三)从肺为血脏推测肺血虚存在的可能性 | 第23页 |
(四)从历代文献记载的病理变化推测肺血虚的存在 | 第23-24页 |
(五)从治疗史实推测肺血虚证的存在 | 第24页 |
(六)从历代方药推测肺血虚的存在性 | 第24-25页 |
三、肺血与一身之血 肺血虚证与血虚证 | 第25-26页 |
(一)肺血与一身之血 | 第25页 |
(二)肺血虚证与血虚证 | 第25-26页 |
四、肺血虚证的病因 | 第26页 |
(一)失血过多,新血不生 | 第26页 |
(二)它脏久病,累及于肺 | 第26页 |
(三)瘀阻肺络,新血不生 | 第26页 |
(四)肺脏自病,生化乏源 | 第26页 |
五、肺血虚证的病机特点 | 第26-28页 |
(一)肺血虚常伴有肺阴津亏耗 | 第26-27页 |
(二)肺血虚证常与肺气虚证并存 | 第27页 |
(三)肺血虚易引起肺气不降 | 第27页 |
(四)肺血虚易与他脏血虚并存 | 第27-28页 |
六、肺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 第28-29页 |
(一)肺血不足,肺脏失养 | 第28页 |
(二)肺血不足,所络属组织器官失养 | 第28-29页 |
(三)肺血亏虚,魄无所藏 | 第29页 |
(四)肺血虚证的兼证 | 第29页 |
七、肺血虚与肺系疾病的相关性 | 第29-34页 |
(一)肺血亏虚的显性与潜性 | 第29-30页 |
(二)肺血虚与临床 | 第30-34页 |
八、肺血虚与肺瘀血、肺出血 | 第34-38页 |
(一)肺血虚与肺血瘀 | 第35-36页 |
(二)肺血虚与肺出血 | 第36页 |
(三)肺血虚、肺血瘀、肺出血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第三部分 肺血虚证诊疗规范的建立 | 第38-45页 |
一、肺血虚证的诊断 | 第38页 |
二、肺血虚证类证鉴别 | 第38-39页 |
(一)肺血虚证与肺阴虚证 | 第39页 |
(二)肺血虚证与肺气虚证 | 第39页 |
三、治疗原则 | 第39-42页 |
(一)直接治肺 | 第39-40页 |
(二)根据脏腑及气血精之间关系确定的治法 | 第40-41页 |
(三)根据兼证不同确立治法 | 第41-42页 |
四、分病论治 | 第42-45页 |
(一)肺血虚咳嗽 | 第42-43页 |
(二)肺血亏虚喘证 | 第43页 |
(三)肺血虚肺胀 | 第43-44页 |
(四)肺血虚感冒 | 第44-45页 |
临床研究 | 第45-55页 |
一、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 第45-47页 |
(一)诊断标准 | 第45-46页 |
(二)病例入选标准 | 第46页 |
(三)排除病例标准 | 第46页 |
(四)脱落病例标准和剔除病例标准 | 第46-47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47页 |
三、治疗方法 | 第47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47-49页 |
五、统计方法 | 第49页 |
六、临床资料分析 | 第49-51页 |
七、治疗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八、不良反应 | 第53页 |
九、四物合二陈汤方药分析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综述 | 第59-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查新报告 | 第95-105页 |
发表论文 | 第105-126页 |
详细摘要 | 第126-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