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微流控技术概况 | 第10-15页 |
1.1.1 微流控简介 | 第10-11页 |
1.1.2 微流控芯片 | 第11-14页 |
1.1.3 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装置 | 第14-15页 |
1.2 微胶囊的制备 | 第15-18页 |
1.2.1 微胶囊的常用壁材 | 第15-16页 |
1.2.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3 微流控技术在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和发展 | 第18-19页 |
1.4 梯度共聚物的制备与自组装研究 | 第19-22页 |
1.4.1 梯度共聚物的基本概念 | 第19页 |
1.4.2 梯度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1.4.3 共聚物的自组装 | 第21-22页 |
1.4.4 梯度共聚物的自组装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5 微流控技术在共聚物自组装中的应用和发展 | 第22-23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基于气液微流控技术制备包裹CdS量子点的壳聚糖微胶囊 | 第25-3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与表征 | 第25-29页 |
2.2.1 实验试剂、材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2 CdS量子点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3 制作用于气液剪切的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装置 | 第27页 |
2.2.4 基于气液剪切原理制备壳聚糖微胶囊 | 第27-28页 |
2.2.5 微胶囊的形态、尺寸及分布 | 第28-29页 |
2.2.6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 | 第29页 |
2.2.7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 第29页 |
2.2.8 荧光显微镜测试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3.1CdS量子点的粒径和荧光 | 第29-31页 |
2.3.2 微胶囊的大小和形态 | 第31-33页 |
2.3.3 微胶囊的荧光性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荧光微胶囊对环糊精溶液的响应性研究 | 第35-44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与表征 | 第35-37页 |
3.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35-36页 |
3.2.2 荧光微胶囊与环糊精溶液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36页 |
3.2.3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 第36页 |
3.2.4 荧光显微镜测试 | 第36-37页 |
3.2.5 SEM和SEM-EDS测试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3.3.1 α-CD对荧光微胶囊的作用研究 | 第37-42页 |
3.3.2 β-CD对荧光微胶囊的作用研究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AA/TFEMA梯度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在微流控装置中自组装的探究 | 第44-61页 |
4.1 前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与表征 | 第45-50页 |
4.2.1 实验试剂、材料与设备 | 第45-46页 |
4.2.2 AA-TFEMA梯度共聚物的制备 | 第46页 |
4.2.3 固含量及转化率 | 第46-47页 |
4.2.4 制作同轴流型微流控装置 | 第47-48页 |
4.2.5 利用自制的微流控装置进行梯度共聚物自组装 | 第48-49页 |
4.2.6 溶剂诱导法进行自组装 | 第49-50页 |
4.2.7 核磁(1H NMR)测试 | 第50页 |
4.2.8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 第50页 |
4.2.9 透射电镜(TEM)测试和分析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4.3.1 AA/TFEMA梯度共聚物结构的表征和分析 | 第50-53页 |
4.3.2 微流控自组装的特点以及外相流速影响探究 | 第53-55页 |
4.3.3 内外相总流速影响探究 | 第55-56页 |
4.3.4 外相水含量影响探究 | 第56-57页 |
4.3.5 内相溶液中共聚物浓度影响探究 | 第57-59页 |
4.3.6 溶剂影响探究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