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危险驾驶罪及证据规范立法现状 | 第13-17页 |
(一) 危险驾驶罪及证据规范立法沿革 | 第13-14页 |
(二) 立法现状中的典型案例 | 第14-17页 |
二、危险驾驶罪证据运用基本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26页 |
(一) 证据运用基本特点 | 第17-22页 |
1. 证据类型单一司法鉴定作用突出 | 第17-19页 |
2. 证据信息易失笔录证据补充性强 | 第19-20页 |
3. 犯罪主观构成证明难 | 第20-22页 |
(二) 证据运用主要影响因素——抽象危险犯 | 第22-26页 |
1. 抽象危险犯的界定 | 第22-23页 |
2. 抽象危险犯的作用机制 | 第23-26页 |
三、危险驾驶罪行政程序证据和刑事诉讼证据运用解析 | 第26-35页 |
(一) 证据鉴真 | 第26-29页 |
1. 鉴真概述 | 第26-27页 |
2. 危险驾驶罪的鉴真特点 | 第27-29页 |
(二) 证据衔接 | 第29-35页 |
1. 证据衔接特性 | 第29-31页 |
2. 衔接规范——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的分析 | 第31-35页 |
四、危险驾驶罪证据运用中的新法定证据主义 | 第35-39页 |
(一) 新法定证据主义成因 | 第35-36页 |
(二) 新法定证据主义特征 | 第36-39页 |
五、危险驾驶罪证据运用的理性化思路 | 第39-45页 |
(一) 危险驾驶罪与摒弃新法定证据主义 | 第39-40页 |
(二) 危险驾驶罪证据运用理性化建议 | 第40-45页 |
1. 协调量刑情节和要素 | 第40-42页 |
2. 优化审判管理与指导 | 第42-43页 |
3. 坚持自由心证理念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