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选题的依据 | 第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9-10页 |
三、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及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亲亲相隐”制度的内涵及历史演变 | 第11-22页 |
第一节“亲亲相隐”制度的内涵及价值 | 第11-15页 |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亲亲相隐”制度的价值 | 第12-15页 |
第二节“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分析 | 第15-22页 |
一、从强制“亲亲相隐”到容许“亲亲相隐” | 第15-17页 |
二、从容许“亲亲相隐”到禁止“亲亲相隐” | 第17-18页 |
三、亲亲相隐演变规律及其原因 | 第18-22页 |
第二章 我国“亲亲相隐”制度刑事立法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2-36页 |
第一节“亲亲相隐”制度刑事立法化的必要性 | 第22-26页 |
一、体现刑法正义性需要 | 第22-23页 |
二、体现刑法人权保障价值需要 | 第23-24页 |
三、实现刑罚目的的需要 | 第24-25页 |
四、体现法律人道的需要 | 第25页 |
五、是传统儒家文化传承的需要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亲亲相隐刑事立法的可行性 | 第26-36页 |
一、理论基础:我国刑事法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 | 第26-28页 |
二、实践基础:我国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已有有益尝试 | 第28-31页 |
三、历史基础:拥有悠久的历史及群众基础 | 第31-32页 |
四、域外借鉴:有可借鉴的国外立法例 | 第32-36页 |
第三章 我国“亲亲相隐”制度刑事立法化的路径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肯定性规定 | 第36-39页 |
一、明确“亲亲相隐”制度 | 第36页 |
二、规定能适用“亲亲相隐”制度的罪名 | 第36-37页 |
三、修改刑事案件中被告人近亲属的作证规则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限制性规定 | 第39-45页 |
一、“亲亲相隐”制度主体限制 | 第40-41页 |
二、“亲亲相隐”制度犯罪类型限制 | 第41-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