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臭椿沟眶象、沟眶象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3.1 害虫预测预报的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1.3.2 森林害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中国森防信息网) | 第12-13页 |
1.3.3 象甲类昆虫预测预报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4 种群空间格局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1 国内外传统生物学方法在空间格局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1.4.2 国内外地统计学在空间格局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1.5 抽样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1 国内外传统抽样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1.5.2 国内外空间抽样方法研究 | 第17页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页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 沟眶象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 | 第21-22页 |
2.1.1 供试昆虫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2.1.3 数据采集加工 | 第21-22页 |
2.2 臭椿沟眶象、沟眶象的物候预测 | 第22-23页 |
2.2.1 供试昆虫、植物 | 第22页 |
2.2.2 调查方法 | 第22-23页 |
2.3 沟眶象空间格局研究 | 第23-24页 |
2.3.1 试验地概况 | 第23页 |
2.3.2 调查方法 | 第23页 |
2.3.3 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4 臭椿沟眶象空间格局研究 | 第24-25页 |
2.4.1 试验地概况 | 第24页 |
2.4.2 调查方法 | 第24-25页 |
2.4.3 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5 臭椿沟眶象、沟眶象抽样技术研究 | 第25-27页 |
2.5.1 传统抽样方法 | 第25页 |
2.5.2 空间抽样方法 | 第25-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3.1 沟眶象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 | 第27-30页 |
3.1.1 试验期间的气温 | 第27页 |
3.1.2 沟眶象三种不同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计算 | 第27-30页 |
3.1.3 沟眶象各虫态发育历期预测式及其应用 | 第30页 |
3.2 臭椿沟眶象、沟眶象的物候预测 | 第30-32页 |
3.3 沟眶象空间格局研究 | 第32-35页 |
3.3.1 沟眶象成虫空间格局——基于传统生物学方法 | 第32-34页 |
3.3.2 沟眶象成虫空间格局——基于地统计学方法 | 第34-35页 |
3.4 臭椿沟眶象空间格局研究 | 第35-39页 |
3.4.1 臭椿沟眶象羽化孔在臭椿上的空间分布 | 第35-36页 |
3.4.2 臭椿沟眶象成虫空间格局研究 | 第36-37页 |
3.4.3 臭椿沟眶象幼虫空间格局研究 | 第37-39页 |
3.5 抽样技术研究 | 第39-43页 |
3.5.1 传统抽样技术 | 第39-41页 |
3.5.2 空间抽样方法 | 第41-43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3-47页 |
4.1 结论 | 第43-44页 |
4.1.1 沟眶象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 | 第43页 |
4.1.2 臭椿沟眶象、沟眶象的物候预测 | 第43页 |
4.1.3 沟眶象空间格局研究 | 第43页 |
4.1.4 臭椿沟眶象空间格局研究 | 第43页 |
4.1.5 抽样技术研究 | 第43-44页 |
4.2 讨论 | 第44-46页 |
4.2.1 沟眶象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 | 第44页 |
4.2.2 臭椿沟眶象、沟眶象的物候预测 | 第44-45页 |
4.2.3 沟眶象空间格局研究 | 第45页 |
4.2.4 臭椿沟眶象空间格局研究 | 第45页 |
4.2.5 抽样技术研究 | 第45-46页 |
4.3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54页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