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太阳电池简介 | 第9-12页 |
1.1.1 太阳电池的发展 | 第9页 |
1.1.2 太阳电池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1.1.3 太阳电池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 氧化铜基本性质 | 第12-15页 |
1.2.1 氧化铜晶体结构及应用 | 第12页 |
1.2.2 氧化铜薄膜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1.2.3 氧化铜薄膜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简介 | 第15-19页 |
1.3.1 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结构 | 第15-17页 |
1.3.2 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氧气压强对氧化铜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21-35页 |
2.1 脉冲激光沉积技术 | 第21-23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2.1.2 脉冲激光沉积原理 | 第22-23页 |
2.2 实验原料及制备工艺 | 第23-24页 |
2.2.1 衬底的清洗 | 第23页 |
2.2.2 氧化铜靶材的制备 | 第23页 |
2.2.3 氧化铜薄膜的沉积 | 第23-24页 |
2.3 氧化铜薄膜的表征设备及原理 | 第24-25页 |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4页 |
2.3.2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NIR) | 第24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4页 |
2.3.4 霍尔效应测试仪(Hall Effect) | 第24-25页 |
2.4 氧气压强对氧化铜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25-31页 |
2.4.1 氧气压强对氧化铜薄膜结构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2 氧化铜薄膜的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2.4.3 氧气压强对氧化铜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4 氧气压强对氧化铜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2.5 脉冲激光沉积氧化铜薄膜在气敏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第三章 锂掺杂对氧化铜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35-45页 |
3.1 实验原料及制备工艺 | 第35页 |
3.2 锂掺杂浓度对氧化铜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35-43页 |
3.2.1 锂掺杂浓度对氧化铜薄膜结构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2 锂掺杂的氧化铜薄膜的成分分析 | 第37-39页 |
3.2.3 锂掺杂浓度对氧化铜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4 锂掺杂浓度对氧化铜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具有石墨烯阻挡层的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稳定性研究 | 第45-63页 |
4.1 具有石墨烯阻挡层的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 | 第45-47页 |
4.1.1 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 | 第45-46页 |
4.1.2 单层石墨烯的转移 | 第46页 |
4.1.3 单层石墨烯与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的贴合 | 第46-47页 |
4.2 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稳定性表征设备及方法 | 第47-48页 |
4.2.1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47页 |
4.2.2 视频光学接触角测定仪 | 第47页 |
4.2.3 电化学阻抗谱仪(EIS) | 第47-48页 |
4.2.4 太阳电池I-V特性测试仪 | 第48页 |
4.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4.3.1 石墨烯的拉曼光谱 | 第48-49页 |
4.3.2 石墨烯与空穴传输层的接触角测试 | 第49页 |
4.3.3 氯苯处理对具有石墨烯阻挡层的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 石墨烯阻挡层对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空气稳定性影响 | 第51-56页 |
4.4.1 石墨烯阻挡层对钙钛矿薄膜结构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2 石墨烯阻挡层对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电荷传输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3 石墨烯阻挡层对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空气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4.5 石墨烯阻挡层对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61页 |
4.5.1 石墨烯阻挡层对钙钛矿薄膜结构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2 石墨烯阻挡层对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金扩散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3 石墨烯阻挡层对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电荷传输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4.5.4 石墨烯阻挡层对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3-65页 |
5.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