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胞外聚合物简介 | 第10-18页 |
1.1.1 EPS的作用 | 第10-12页 |
1.1.2 EPS的组成 | 第12-14页 |
1.1.3 EPS的性质 | 第14-15页 |
1.1.4 EPS提取方法 | 第15-18页 |
1.2 胞外电子传递概述 | 第18-29页 |
1.2.1 胞外电子传递微生物 | 第19-23页 |
1.2.2 胞外电子传递微生物的环境学意义 | 第23-24页 |
1.2.3 胞外电子传递方式概述 | 第24-29页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9-31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41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34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31-32页 |
2.1.2 试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41页 |
2.2.1 微生物的培养 | 第34-35页 |
2.2.2 EPS的提取 | 第35页 |
2.2.3 菌体活性测定 | 第35-37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7-38页 |
2.2.5 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38页 |
2.2.6 EPS含量测定 | 第38-40页 |
2.2.7 电化学测试 | 第40-41页 |
第3章 胞外聚合物在MR-1胞外电子传递中的作用 | 第41-54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3.2.1 提取方法及参数确定 | 第41-44页 |
3.2.2 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44-45页 |
3.2.3 菌体活性测定分析 | 第45-47页 |
3.2.4 提取EPS前后SEM观察 | 第47-48页 |
3.2.5 胞外聚合物含量 | 第48-49页 |
3.2.6 菌体粒径分析 | 第49-50页 |
3.2.7 去除EPS前后MR-1胞外电子传递分析 | 第50-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胞外聚合物在WS-XY1和Ps胞外电子传递中的作用 | 第54-64页 |
4.1 前言 | 第54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4.2.1 胞外聚合物提取温度的确定 | 第54-56页 |
4.2.2 倒置荧光显微观察分析 | 第56-57页 |
4.2.3 扫描电镜显微镜观察分析 | 第57-58页 |
4.2.4 胞外聚合物含量测定 | 第58-60页 |
4.2.5 去除EPS前后WS-XY1和Ps胞外电子传递分析 | 第60-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8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