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26页 |
1.1 苯酚的概述 | 第10页 |
1.2 苯酚的传统生成工艺简介 | 第10-12页 |
1.2.1 五种传统生产工艺的反应机理及优缺点对比 | 第10-12页 |
1.2.1.1 异丙苯法 | 第10-11页 |
1.2.1.2 苯磺化法 | 第11页 |
1.2.1.3 氯苯法 | 第11页 |
1.2.1.4 环己酮—环己醇法 | 第11-12页 |
1.2.1.5 甲苯—苯甲酸法 | 第12页 |
1.3 苯直接催化氧化制苯酚 | 第12-25页 |
1.3.1 以一氧化二氮为氧化剂直接催化氧化制苯酚法 | 第12-14页 |
1.3.2 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直接催化氧化制苯酚法 | 第14-22页 |
1.3.2.1 含铁催化剂系列 | 第14-16页 |
1.3.2.2 含铜催化剂体系 | 第16-18页 |
1.3.2.3 含钒催化剂体系 | 第18-20页 |
1.3.2.4 杂多酸催化剂体系 | 第20-21页 |
1.3.2.5 其它金属催化剂体系 | 第21-22页 |
1.3.3 以分子氧为氧化剂直接催化氧化制苯酚法 | 第22-25页 |
1.3.4 其他催化合成方法 | 第25页 |
1.4 小结 | 第25页 |
1.5 本论文的设计和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6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1.2 仪器及制造商 | 第26页 |
2.2 催化剂制备 | 第26页 |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6-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28页 |
2.4.1 催化剂表征 | 第27-28页 |
2.4.1.1 红外光谱(FT-IR) | 第27页 |
2.4.1.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7页 |
2.4.1.3 固体紫外漫反射光谱(UV-vis) | 第27页 |
2.4.1.4 电子顺磁共振(EPR) | 第27页 |
2.4.1.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7页 |
2.4.1.6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27-28页 |
2.4.1.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8页 |
2.4.1.8 热重分析(TG-DTA) | 第28页 |
2.4.1.9 N_2物理吸附表征(BET) | 第28页 |
2.5 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分析 | 第28-29页 |
3 VO(acac)_2与葡萄糖水热合成V_xO_y@C催化苯制苯酚 | 第29-54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7页 |
3.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0-38页 |
3.3.1.1 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XRD) | 第30-31页 |
3.3.1.2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SEM)和催化剂表面物理性质 | 第31-33页 |
3.3.1.3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TEM) | 第33-34页 |
3.3.1.4 红外光谱表征结果(FT-IR) | 第34-36页 |
3.3.1.5 固体紫外漫反射表征(DR UV-vis) | 第36-37页 |
3.3.1.6 电子顺磁共振表征(EPR) | 第37-38页 |
3.3.2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 第38-46页 |
3.3.2.1 水热合成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8-42页 |
3.3.2.3 水热合成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4 前驱体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3 反应机理的总结 | 第46-47页 |
3.4 反应条件的考察 | 第47-53页 |
3.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3 催化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4 水加入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5 溶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6 还原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 小结 | 第53-54页 |
4 葡萄糖(C_6H_(12)O_6与V/SiO_2水热合成C/V/SiO_2催化剂催化苯羟基化反应 | 第54-75页 |
4.1 前言 | 第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4-55页 |
4.2.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8页 |
4.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5-62页 |
4.3.1.1 红外光谱表征结果(FT-IR) | 第55-56页 |
4.3.1.2 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XRD) | 第56-57页 |
4.3.1.3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SEM)和催化剂表面物理性质 | 第57-58页 |
4.3.1.4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TEM) | 第58-59页 |
4.3.1.5 TG-DTA表征结果 | 第59-60页 |
4.3.1.6 电子顺磁共振表征(EPR) | 第60-61页 |
4.3.1.7 固体紫外漫反射表征(DR UV-vis) | 第61-62页 |
4.3.2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 第62-68页 |
4.3.2.1 水热合成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2.2 气氛热处理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2.3 葡萄糖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2.4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第67-68页 |
4.4 反应条件的考察 | 第68-74页 |
4.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3 催化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4 水加入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5 溶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6 还原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4.5 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