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起源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问题起源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一、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17-19页 |
(一)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17-18页 |
(二) 自然生产力思想 | 第18页 |
(三) 物质变换理论 | 第18-19页 |
二、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9-21页 |
(一) 人口控制 | 第19页 |
(二) 水利建设 | 第19-20页 |
(三) 环境保护 | 第20-21页 |
三、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1-22页 |
(一) 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21页 |
(二)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 | 第21-22页 |
(三) 科技、法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第22页 |
四、江泽民、胡锦涛的生态文明的思想 | 第22-24页 |
(一) 江泽民的生态治理的观点 | 第22-23页 |
(二)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31页 |
一、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萌芽时期 | 第24-26页 |
(一) 陕北知青生活,生态治理理念的萌芽 | 第24-25页 |
(二) 河北正定发展生态效益的大农业 | 第25-26页 |
(三) 福建宁德林业体制改革 | 第26页 |
二、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发展时期 | 第26-28页 |
(一) 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协调 | 第26-27页 |
(二) 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建设 | 第27-28页 |
三、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成熟时期 | 第28-31页 |
(一) 人与自然关系 | 第28-29页 |
(二) 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内容 | 第31-36页 |
一、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一) 环境发展现状 | 第31页 |
(二)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 第31-32页 |
(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第32页 |
二、生态治理的特点 | 第32-33页 |
(一) 生态治理的合作性 | 第32页 |
(二) 生态治理理论的民主性 | 第32页 |
(三) 生态治理理论的科学性 | 第32-33页 |
三、生态治理的主体 | 第33-34页 |
(一) 人类个体 | 第33页 |
(二) 企业团体 | 第33页 |
(三) 政府 | 第33-34页 |
(四) 社会组织 | 第34页 |
四、生态治理的工具 | 第34-35页 |
(一) 产业革新 | 第34页 |
(二) 制度法规 | 第34-35页 |
(三) 生态文化建设 | 第35页 |
(四) 国际合作 | 第35页 |
五、生态治理理论的目标和远景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实践及意义 | 第36-41页 |
一、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理论导向 | 第36-38页 |
(一) 生态治理的理论思路 | 第36页 |
(二)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实惠的需求 | 第36-37页 |
(三)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 第37-38页 |
二、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现实实践 | 第38-40页 |
(一) 生态治理着手点 | 第38-39页 |
(二) 加大生态治理的执法和宣传力度 | 第39页 |
(三) 以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生态建设 | 第39-40页 |
三、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意义 | 第40-41页 |
(一) 更深层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 第40页 |
(二) 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及民生理论的新内涵 | 第40页 |
(三) 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0页 |
(四) 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