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浅埋框架地下结构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1页
    1.2 地下结构分类及震害特点第11-12页
        1.2.1 地下结构分类第11页
        1.2.2 地下结构震害实例及特点分析第11-12页
    1.3 地下结构极限抗震能力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基于结构性态的抗震设计第12-14页
        1.3.2 地下结构破坏机理研究第14-17页
        1.3.3 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指标研究第1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地下结构动力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第19-33页
    2.1 动力有限元法第19-21页
        2.1.1 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第20-21页
        2.1.2 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第21页
    2.2 人工边界与地震动输入第21-24页
        2.2.1 人工边界条件第21-24页
        2.2.2 地震动输入第24页
    2.3 材料本构模型第24-28页
        2.3.1 土体材料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第25-27页
        2.3.2 混凝土的材料本构模型第27-28页
    2.4 接触非线性第28-31页
        2.4.1 接触面单元法第29页
        2.4.2 接触力学法第29页
        2.4.3 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9-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3章 浅埋框架地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33-49页
    3.1 单层框架地下结构破坏机理解释第34-40页
        3.1.1 结构水平向变形能力分析第34-39页
        3.1.2 结构竖向承载能力分析第39-40页
    3.2 结构极限状态确定第40-44页
        3.2.1 结构水平向极限变形能力第41-43页
        3.2.2 结构竖直向极限承载能力第43-44页
    3.3 结构极限抗震性能评价指标第44-46页
        3.3.1 水平向变形能力评价指标第44-45页
        3.3.2 竖向承载力指标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4章 浅埋单层地下结构极限抗震能力分析第49-77页
    4.1 四组典型地震动第49-52页
    4.2 阪神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限值分析第52-59页
        4.2.1 有限元模型及模型参数第52-53页
        4.2.2 结构抗震限值分析第53-58页
        4.2.3 大开车站在阪神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限值第58-59页
    4.3 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抗震限值分析第59-68页
        4.3.1 单向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抗震限值分析第60-63页
        4.3.2 单向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抗震限值分析第63-66页
        4.3.3 双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抗震限值分析第66-68页
    4.4 大开车站抗震能力分析第68-72页
    4.5 结构极限抗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72-73页
    4.6 地下框架结构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总结第73-74页
    4.7 本章小结第74-77页
第5章 浅埋双层框架地下结构极限抗震能力分析第77-87页
    5.1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第77-79页
    5.2 结构动力反应分析第79-82页
    5.3 双层结构变形能力分析第82-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7页
攻读硕士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7-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坑工程钢支撑BFW活络端的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
下一篇:Li化合物对玻璃粉—水泥浆体系性能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