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4 研究缘起与目的 | 第15-16页 |
| 1.4.1 研究缘起 | 第15-16页 |
| 1.4.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5.2 研究方法及流程 | 第17-18页 |
| 2 生态美学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 第18-30页 |
| 2.1 生态美学内涵与定义 | 第18页 |
| 2.2 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关系 | 第18-19页 |
| 2.3 生态美之所在 | 第19-20页 |
| 2.4 景观的目标与价值观 | 第20-21页 |
| 2.5 城市湿地景观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 2.6 城市湿地景观的自然生态美特征 | 第23-26页 |
| 2.6.1 水相特征 | 第23-24页 |
| 2.6.2 季相特征 | 第24-25页 |
| 2.6.3 时相特征 | 第25-26页 |
| 2.6.4 感应特征 | 第26页 |
| 2.7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美学设计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2.7.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 2.7.2 生态设计理论 | 第27页 |
| 2.7.3 园林美学理论 | 第27页 |
| 2.7.4 游憩学理论 | 第27-28页 |
| 2.8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美学设计元素 | 第28-30页 |
| 2.8.1 水体景观 | 第28页 |
| 2.8.2 地形景观 | 第28页 |
| 2.8.3 植物景观 | 第28-29页 |
| 2.8.4 人文景观 | 第29-30页 |
| 3 体现生态美学特征的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30-36页 |
| 3.1 成都活水公园(体现生态意识与传统园林的统一) | 第30-31页 |
| 3.2 伦敦湿地公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结构设计) | 第31页 |
| 3.3 上海后滩湿地公园(肯定野草之美和让自然做功的生态理念) | 第31-32页 |
| 3.4 香港湿地公园(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观) | 第32-33页 |
| 3.5 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突出景观艺术与生态的结合) | 第33-34页 |
| 3.6 杭州西湖风景区(彰显山水相融、四季有景) | 第34-35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基于生态美学的杭州城西和睦湿地景观设计 | 第36-58页 |
| 4.1 杭州城西湿地的利用与发展 | 第36页 |
| 4.2 和睦湿地概况 | 第36-38页 |
| 4.3 和睦湿地类型与利用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 4.4 和睦湿地生态因子分析 | 第39-42页 |
| 4.4.1 气候因子 | 第39-40页 |
| 4.4.2 地形因子 | 第40页 |
| 4.4.3 水文因子 | 第40-41页 |
| 4.4.4 生物因子 | 第41-42页 |
| 4.5 和睦湿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42-43页 |
| 4.6 和睦湿地景观设计理念 | 第43页 |
| 4.6.1 维持湿地景观格局多样化 | 第43页 |
| 4.6.2 维护湿地物种多样性 | 第43页 |
| 4.6.3 留存自然风貌,营造生态之美 | 第43页 |
| 4.7 和睦湿地景观功能分区及设计 | 第43-50页 |
| 4.7.1 湿地核心保护区 | 第45-46页 |
| 4.7.2 湿地生态展示区 | 第46-48页 |
| 4.7.3 湿地生态游览区 | 第48-49页 |
| 4.7.4 湿地褐地恢复区 | 第49-50页 |
| 4.8 和睦湿地景观专项设计 | 第50-58页 |
| 4.8.1 水体景观设计 | 第50-52页 |
| 4.8.2 植物景观设计 | 第52-58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作者简历 | 第62-63页 |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