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线公路交通安全分析及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 第12-16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1.1.2 研究价值 | 第14-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2章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分析 | 第21-42页 |
| 2.1 干线公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第21-31页 |
| 2.1.1 事故时间分布特性 | 第21-24页 |
| 2.1.2 事故空间分布特性 | 第24-30页 |
| 2.1.3 事故形态分布特性 | 第30-31页 |
| 2.2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 第31-32页 |
| 2.3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1页 |
| 2.3.1 人的因素 | 第32-35页 |
| 2.3.2 车辆因素 | 第35-36页 |
| 2.3.3 道路因素 | 第36-40页 |
| 2.3.4 交通环境因素 | 第40-4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3章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52页 |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42-43页 |
| 3.2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 第43-46页 |
| 3.3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分级标准 | 第46-48页 |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流程 | 第48-49页 |
|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8-49页 |
| 3.4.2 评价流程 | 第49页 |
| 3.5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49-51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 第52-62页 |
| 4.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52-53页 |
| 4.1.1 现有评价方法分析 | 第52-53页 |
| 4.1.2 评价方法确定 | 第53页 |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6页 |
| 4.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53-54页 |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4页 |
| 4.2.3 计算指标权重向量 | 第54-55页 |
| 4.2.4 一致性检验 | 第55-56页 |
| 4.3 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6-61页 |
| 4.3.1 建立因素集 | 第56页 |
| 4.3.2 建立评判集 | 第56-57页 |
| 4.3.3 建立权重集 | 第57页 |
| 4.3.4 确定隶属函数 | 第57-59页 |
| 4.3.5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9-61页 |
| 4.3.6 评价结果的处理 | 第6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实例验证 | 第62-69页 |
| 5.1 国道319概况 | 第62页 |
| 5.2 国道319交通安全性评价 | 第62-67页 |
| 5.2.1 计算指标权重 | 第62-65页 |
| 5.2.2 构建评判矩阵 | 第65-66页 |
| 5.2.3 一级评价 | 第66页 |
| 5.2.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6-67页 |
| 5.2.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7页 |
| 5.3 提出整改建议 | 第67-6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附录 | 第75-76页 |